农业生产密切依存于自然条件,是被公认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弱质产业”。而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分散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强化防灾防损能力,尤其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中,农业保险已日渐成为兜底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工具。
记者了解到,当下,数字技术种植生态蔬菜在遇到强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导致棚体受损时,仍缺乏有效的抵御手段,而农业保险正可以为其提供支持,依托自身在农业保险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专家指导、灾害预警和灾后赔偿等模式。
北京顺义区北石槽镇的食为先生态农业园是北京首批5G全覆盖的“智慧农场”,可通过远程智能控制平台和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设备远程自动化管理。而2019年起,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就开始向食为先生态园提供北京市地方财政补贴型温室、大棚保险服务,有效规避因温室大棚墙体、钢架、棚膜和作物冻害受损带来的损失。
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乡村振兴业务部/农村保险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当前,科技手段可赋能农业保险风险减量工作,实现防灾、减灾,“在防灾减灾上,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例如与气象局合作提前预防冰雹灾害,向平谷、密云等地区赠送防雹炮弹,在种植密集区域通过人工方式提前干预,进而实现减灾目的。”
中华财险乡村振兴业务部/农村保险事业部相关人士则进一步表示,中华财险始终关注农险风险减灾,在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风险减量措施。“例如,强化灾害防治培训、建立灾情信息的共享机制,同时健全灾害应急机制。”
对于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而言,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19.35亿元,同比增长24.95%,保险金额达45650.88亿元。
在北京首批5G全覆盖的“智慧农场”中,北京顺义区北石槽镇的食为先生态农业园的温室大棚应用太阳能可移动式传感器及各类农业智慧控制单元,通过远程智能控制平台和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卷被、卷帘、增降温、除湿等设备远程自动化管理。
记者了解到,食为先共享农庄的温室内,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均由智能环境控制,智慧传感器可实时采集温室内各项环境数据,并通过5G回传至中控管理平台。物联网和大数据加持下,生产过程人工劳动力减少,但产量和品质却双双提升,其温室内种植小番茄年亩产可达1.5万斤,是传统种植方式的2至3倍,且废果率降低至5%。
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背后是农业保险的加持。承保过程中,自2019年起,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已累计为食为先生态农业园提供了近350万元的风险保障,并依托自身在农业保险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专家指导、灾害预警和灾后赔偿等模式。
“农业灾害中,造成损失较的主要是暴雨、大风以及冰雹,尤其是冰雹灾害。”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乡村振兴业务部/农村保险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以来,北京的平谷、昌平、怀柔等地几乎每年都会遭遇冰雹。2021年年初,为提供应对冰雹灾害的防御能力,我们与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开展了农业保险冰雹灾害风险识别项目,利用技术贡献积极力量。”
中华财险乡村振兴业务部/农村保险事业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华财险针对北京市各地区气象,深入研究,制定出精细化的冰雹风险分布图,并根据研究结果在相应区域开展防雹网技术。“我们的研究结合了近十年冰雹发生情况,运用雷达探索、地面观测等技术,在对冰雹灾害分布进行精准识别的同时也对对成果进行风险评估。”
该人士进一步总结,保险业应利用技术赋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强化风险减量管理能力。“承保后,我们会在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风险减量措施。”
具体而言,该人士表示,“首先是强化灾害的防治培训,事在人为,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产品减灾方案,邀请技术专家展开培训、总结经验。其次是基于当地的气象,与气象、水文、农业、畜牧、林业等这个部门建立灾情信息的共享机制,例如购买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在灾害形成过程中发布预警信息。再次是健全灾害应急机制,成立应急小组,与受灾地区政府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查勘定损工作,及时支付保险赔款,切实保障受灾农户利益。”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行业对于农业保险保障需求的深度和广度有更高要求。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仍需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加强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试用“普惠型的农业保险”+“补充型的农业保险”模式,使得所有农业生产者获得有政府补贴的基本风险保障,同时,农业生产者可自由选择保障程度更高的补充型农业保险,最终形成一体化、度的农业保险体系。
2022年,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即推出“小麦种植人工及地租成本保险”, 在原有“政策性小麦保险”的加持下,通过“政策+商业”双保险体系扩大保障范围,将农户的防灾成本和地租人力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实现保险保障从“物化成本”升级为“物化成本+生产成本”双保障。
中华财险方面表示,公司推出上述产品,主要是在调研过程中注意到农户普遍反映人工地租成本涨幅高,已有的小麦种植保险难以保障种植总成本,全市小麦种植保险保障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人工及地租成本保险”推出后,公司由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迈进,为北京市政府“稳产保供”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挥积极作用。
围绕风险保障核心职能的同时,中华财险方面表示,公司助力全面深化农业改革,持续创新。“一是提供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在应对暴雨、洪涝等灾害时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大力推进地方特色产业保障;三是构建多元化的产品供给体系;四是努力探索农险经营新模式;五是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中华财险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模式创新。其成果包括,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农业保险+信贷直通车”试点项目,开展创新型“保险+期货”业务、“抵押+保险+信贷”模式,探索“农险+农村普惠金融”线)融合新场景服务。截至2022年年底,中华财险已在16年间累计为3.5亿户次农户提供3.7万亿元农业风险保障,累计赔款超740亿元,惠及农户7600余万户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