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建,20余年间,我校共派遣24届195名志愿者奔赴宁夏、内蒙古、云南、广西等地开展支教服务工作。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历届研支团接续奋斗,以实际行动为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进步注入青春动能,为祖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为进一步赓续支教精神,彰显农大青年的责任担当,特开设“支教记忆”专题报道,讲述研支团成员的青春故事与感人事迹,本期让我们走近学校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彦军。
张彦军,中国农业大学第八届(团中央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服务于伊旗畜牧职业中学,现就职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2006年7月,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同济大学培训出征,全国各地近500位研支团成员汇集于此,又奔向全国最艰苦的地方。当年去往内蒙古支教的约有35人,启程的火车上,不知谁的歌声响起——“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继而,半车厢的热血青年唱着一首首青春之歌,为着心中理想奔赴大草原。农大一行人雷思、张彦军、杨洋、单丹丹、陈小磊来到了伊金霍洛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初到支教地,出生成长于甘肃贫困山区的张彦军并不觉当地生活条件的艰苦,而是苦恼如何走近、如何教好这群职高学生。支教学校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条件各有高低,且面对虽是学生、但比自己高一个头的“蒙古汉子”,难免树立不起老师的威信。难题迎面而来,农大研支团五位成员集思广益,决定先给学生们举办一次团建活动。为了能给学生一个好印象,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志愿者们精心策划了第一堂课,一堂别开生面的游戏教学课;通过集体的对抗或是配合游戏,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也在活动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这堂课后,张彦军明显感觉到学生接纳了志愿者们,大家一下子融入到学生里面了,这触动了他,他也明白了,如果要去教学生,首先要让学生产生信任,在情感上建立起连接,从而融入他们之中,让他们能够和自己交心、能够并肩做事。
用真心必然能够换来真心。张彦军至今记得某个晚自习时,有位女生突然脸色苍白、腹痛难忍,同学反映以前她查出过阑尾炎,他赶紧背上女生奔向学校附近的诊所。当年他还很瘦弱,却不知哪里来的力气,背着学生一路狂奔。诊所医生诊断是急性阑尾炎,必须立即送往旗里大医院治疗。夜晚的镇上一片漆黑,张彦军连忙想办法找车赶往旗里,在医院与随后赶到的班主任和学生家长汇合后,他还是不放心,一直陪同到凌晨诊断结果出来后,才连夜返回学校。当时的他没有想什么责任、什么担当,心中只有最朴素的念头——我的学生生病了,我要带她去医院。后来,这位女生在他的课堂上更认真了,作为数学课代表,成绩始终保持在前两名;班里其他同学也更加信任这位张老师了,因为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位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
除了正常教学外,第八届研支团在支教地的活动育人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张彦军积极配合队长雷思,在畜牧职中筹建了国旗班,经过严格筛选,确定了18名学生进行集中军事训练,在第四周周一全校升旗时,整齐划一的步伐,庄重的升旗仪式,让全校师生大为震撼,也将爱国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同学们的心中。
针对食堂打饭秩序混乱的问题,雷思、张彦军两人策划成立起食堂志愿队,选出最高大、纪律最差的同学组成志愿队,在食堂窗口维持秩序,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打饭混乱的场面很快得以改善。在执勤时,志愿者们都会带上团中央发给支教团成员的志愿帽,自豪感欣然而生,很好的传承了志愿精神。
张彦军提议筹建学校第一届广播站,雷思和其他研支团认为在硬件设备、软件操作方面难度比较大,但是看到张彦军自信和坚持的神情,大家决定迎难而上。很快,学校帮忙重新布设了大喇叭的线路,在计算机机房腾出专用电脑。三位女队员特意从马路对面的小学赶来帮着进行面试选拔、播音培训、片头片花制作。张彦军专程去旗里买各种转接头,下软件、下素材,规划栏目,教学生操作音轨软件、策划制作播音内容,忙的不亦乐乎。一个月后,当第一次播音声响起,惊艳了全校师生,连附近的居民听众也竖起了大拇指。没多久,广播站的学生们完全掌握了下载资料、整理内容、录音、剪辑、添加音效等播音工作。广播站的开播,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大幅改观了校园文化氛围。
活动育人的效果既是润物细无声,又是恒久远。后来队员们听闻一名同学到大学里继续加入了广播台,担任重要职务,很是欣慰。回顾支教活动育人的过往,张彦军感叹道:“就像我们把志愿者的帽子戴给了当地学生一样,在活动中、实践中让学生去感悟,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多年后回望过去,支教的一年时光已然成为一瞬,而那时用粉笔写下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八字却一直未曾被抹去。因为当了一年老师,张彦军才深刻理解何以为师。此后多年,他一直以这句信条来要求自己;也正是这一年,正是这句话塑造了他。
张彦军如今在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他表示:“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曾经的支教老师,虽然当初那种般的热情渐渐退却,但我仍会在工作中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把德高和身正当成毕生的信条。”工作至今,张彦军已经带教过30余位实习生,他仿佛把实习生也当成了自己的支教学生,不管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他都对后辈们关爱有加,以长者身份,给正处在迷茫岔路口的青年指明方向。“支教的经历让我总喜欢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帮助、影响他人。当年我是支教团的成员,有责任用我的理念和知识去影响他们;现在我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我也可以用我的资源和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去帮助师弟师妹们。”
从上海开往支教地的火车,隆隆声留在了17年前,当初高唱国际歌的青年,也换了成熟的脸;而此间始终未变的,是岁岁年年相似又不同的青春与热血。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作为前辈的张彦军寄语后辈志愿者,不要被社会的现实所改变,每个人都要在每个阶段做应该做的事情,在正好的年纪、在正好的时代,去拼尽全力热血一把,不要有所顾虑,只需全身心地投入,去融入支教地的学生与老师之间,融入当地的社会之中,真正地感染他人、影响他人、改变他人,而后便会发现,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有人说,一个志愿者好比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张彦军同样认为,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是有光有热的,支教团志愿精神的光热会触及到周围的每一个人;支教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一点光、一点热,当我们都献出十二分的努力,汇聚到一起就有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他计算道,当年他教了60名左右的学生,那么放眼全国,从第8届不足500人,到如今正在服务的第24届有2812位志愿者,每个人都影响至少60个人,继而再影响身边的人,这份微弱的光和热就会无限延伸,这就是支教的意义。
冬去春来十七载,又是一年夏花开。万物荣枯照旧,志愿者们在弥漫的阳光下光合。无数光热,终汇成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