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10月19日消息(记者邸文炯 通讯员癿斌宏 魏彩云)时至深秋,玉米金黄,又到一年一度的玉米收获季。以往当柴火烧的秸秆,如今成了助力发展养殖产业的“硬核产品”,甘肃漳县农机中心积极组织协调机械、人力,全面开展玉米秸秆青贮工作,为牛羊等家畜准备越冬“口粮”。
在位于马泉乡的漳县顺德农机合作社玉米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收割机、运输车来回穿梭,粉碎后的玉米秸秆从地里直接被装上了运输车辆,运往合作社进行打捆包膜。将秸秆资源转化为牛羊的优质饲草加以利用,不但充足了牛羊养殖的过冬饲料,还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顺德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赵志林高兴地说:“合作社今年种植了1000多亩玉米作为青储饲料。在县农机中心的支持下,我们购买了玉米收获机、打捆包膜一体机等机器,玉米秸秆的收获、打包等工作,全部机械化完成,一天大概能收获100吨,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同样热火朝天的场景,同时出现在位于武当乡的漳县丰登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饲草加工现场。工人们忙着将新收的玉米秸秆通过揉丝机粉碎、打捆包膜一体机打捆包装,打包好的饲草将发酵成青贮饲料,销往周边县区各大养殖场。合作社理事长方艳艳介绍,合作社现有固定打捆机4台,每台每天的产量是400多捆,饲料主要销往岷县、会宁等地,合作社每年生产盈利30多万元。
“原来废弃的秸秆现在也成了宝贝,将秸秆卖给合作社能增加收入不说,还有利于下一茬作物生长,我今年种了8亩玉米,收获的玉米秸秆预计可以卖到6000元左右。”武当乡李家河村村民夏江龙把一车玉米秸秆运到了合作社,一边过称、卸车、一边介绍说,合作社每年都会与农户提前对接,今年秸秆每吨180元。
据悉,今年漳县各类秸秆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3.51万亩,其中玉米10万亩。近年来,漳县加大秸秆资源的开发力度,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不断提高全县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实行“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商品化秸秆收储运和供应运作模式,构建县域内全覆盖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用”网络,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