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来到铜陵市狮子山独立工矿区,看到昔日尘土覆盖的老旧路面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被绿植装点,周边居民在新建的邻里中心里聊天。
“如今老矿区变化很大,政府花这么大力气改造老矿区,为我们办了好事、实事。”在独立工矿区生活多年的居民汪良妹说。
铜陵市是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为市民幸福生活“加码”。独立工矿区改造正是铜陵市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围绕城市专项规划,划分城市更新单元72个,谋划更新项目580个,总投资约1000亿元。”铜陵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黄捍东告诉记者,该市结合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老化工厂房及历史文化名镇修缮保护等片区更新的迫切需要,明确试点期间重点推进独立工矿区、历史文化名镇等6区、27个城市更新项目。截至目前,23项工程已完工,完成投资约30亿元,占试点期间计划投资的95%。
铜陵市巧用城区“方寸之地”,在中心城区建成滨江生态公园、黑砂河公园、西湖城市湿地公园等一批精品园林示范工程,打造了61处城市口袋公园和北斗、翠湖等22个体育公园。同时,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打造了居民身边的休闲健身场地,从中心城区绿地和各大广场中遴选出23个地块,建设了社区小微活动场地。该市还围绕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打造了“铜官山1978”文创园。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铜陵市将围绕“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发展思路,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更新路径,“一体化”推进城市建设、“片区化”推进城市更新、“精细化”推进城市管理,以有机更新推动城市焕新。
1月3日,记者来到郎溪县梅渚镇桃园村的鑫诚米业有限公司,看到金的稻谷从一个巨大的漏斗样装置进入生产线,经过粗筛、色选、抛光等工序,最终蜕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称重包装后陆续发往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现在每天按照订单加班加点生产。”鑫诚米业公司负责人李传本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一家集粮食收购、烘干、仓储、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粮食加工企业,2023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
企业蓬勃发展,也为当地村民开辟了一条就业增收之路。“在这里上班,能照顾到家庭,每年有4万多元的稳定收入。”李长志说。李长志是桃园村村民,如今是鑫诚米业的一名车间工。
“村民有就业需求,鑫诚米业有用工需求,我们积极对接双方,已帮助7位村民在这里实现就业。”桃园村党总支谈和平告诉记者,该村和米厂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为该村及周边村集体带来57.61万元租金收入。
“2023年,我们租用了桃园村和其他4个村合资建设的粮食仓储中心、烘干中心,租用厂房扩大了企业生产存储能力,节约了企业建设成本,还为村集体增收出力。”李传本说。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以高于市场价2%的价格收购当地6户脱贫户的粮食。脱贫户岑传义种植了10多亩水田,仅卖水稻就有17000元收入。他在米厂打零工,每年能挣3000多元。
“鑫诚米业收购了我们村及周边20多户种粮大户的5000多吨水稻,为近卖粮增收提供了便利。村集体计划与企业合作成立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2000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谈和平说。
记者近日来到池州市贵池区里山街道元四村。该村好似一幅冬日田园画卷,整洁的街道与雅致的民居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村落的宁静与和谐。前不久,元四景区成功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村里正在重启漂流项目。”见到记者,元四村章谦介绍工作新进展,“这个项目之前因水资源和道路问题而搁置。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漂流项目有望成为元四景区一大亮点。”
据章谦介绍,元四村今年除了继续发展股份制林场、推进黄精和葡萄园种植这些传统项目外,该村将深化农旅融合,加强培训产业建设和民宿建设,推动元四景区进一步发展。目前,元四村正在积极争取省级干部实训基地的建设机会,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培训经济。
“元四村民宿与会议场馆即将完善,可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也为村庄带来了新收入。”章谦说。
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有更多的力量开展乡村建设。近年来,元四村已拆除破旧房屋及乱搭乱建15处,升级改造厕所488户,完成村主干道路9.8公里“黑色化”工程,为全村697名6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向困境学生发放助学金,聘用保洁员5名。截至目前,该村累计投入公共事业经费超过100万元,让广大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发展集体经济,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解决医疗和宅基地问题......章谦向记者介绍了村里未来的规划。
“元四村集体收入将主要用于改善民生,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优抚对象、低保户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险保障。”章谦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村“两委”将奋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1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滁州市定远县拂晓乡红星村的建强牧业公司,20多栋羊舍里约7000头湖羊正吃着饲料。
“今年,我想与地方政府、村集体合作,利用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采用标准化技术、集聚化模式扩大养殖规模,逐步建设20个羊场,养殖规模10万多头,统一技术、防疫、销售,在定远形成一个大产业。”建强牧业公司负责人徐建春说。
徐建春是浙江宁波人。2014年,他了解到定远县农作物秸秆丰富、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较多,适合发展养殖业,果断来到定远县拂晓乡投资建设了湖羊养殖场繁殖母羊,年出栏1万多头,产值2000多万元。
目前,建强牧业公司聘用当地工人10多人,每人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铲车、饲料颗粒机、饲草搅拌机、花生摘果机等农业机械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每年为农户摘花生果2000多亩,常年收购鲜花生秧、麦秸、玉米秸约6000吨,助农增收50万元左右。
“帮助农户的同时,也降低了公司成本。仅草料一项,每头羊可节约成本450元,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市场竞争力。”徐建春说,公司养羊实现了机械化、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
为助力企业、带动农村发展,拂晓乡指导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和红星村党支部开展“村企联建”。村集体资金入股企业,每年收益11万元。村里还通过租赁秸秆收储大棚、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等方式,实现企业与村集体良性互动、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我们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谋划屠宰、深加工项目,做强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群众共同富裕。”徐建春说。
1月4日,记者来到淮南市寿县张李乡油坊村的“小微园”,只见流水线上一片忙碌景象,工人时光丽正在包饺子、馄饨,准备打包发往上海、苏州、合肥等地市场。
油坊村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了约5000平方米的“小微园”,引进安徽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带动周边302位村民就近就业。
淮南市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拓展增收渠道,创新“小微园”乡村产业模式。该市以寿县为重点,投资3.64亿元,实施85个“小微园”产业项目,实现了产业项目由“小散弱”向区域性、规模性转变。
“我们将按照即建即用的原则,加大‘小微园’建设和扶持力度,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寿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沈春说。
在淮南市潘集区芦集镇城北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户胡泽海带着5名脱贫户采摘草莓。“我种了16亩草莓,一个月之前就上市了。”胡泽海说,“草莓收完后,还能种酥瓜和西瓜,每亩收入4万元。”
“我们将以产业园为抓手,扩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品牌,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做出新成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潘集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吴承红说。
利用“小微园”,淮南市建立“企业+乡镇+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特色产业和中小微企业聚集,以小微力量汇聚乡村振兴动能,实现共同富裕。
在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的草莓分拣中心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分拣草莓。河沿村是远近闻名的草莓产业基地,带动周边近40位村民就近就业。
“咱们共同努力,勤劳一定致富!”淮南市财政局驻村帮扶干部王更生对脱贫户闫其跃说,“未来,我们继续围绕草莓做文章,相信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练习熊戏,要手握空拳,拳眼相对......”日前,在亳州市老年开放大学,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教练杨素花指导老年学员们习练五禽戏。
“学习五禽戏,有益身心,在杨教练的指导下,越学越有兴趣。”学员杨凤云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在这里交到了很多朋友。
“目前开设的线下课程有形体和五禽戏健身,后期还会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开设更多特色课程,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亳州市老年开放大学活动中心负责人方中华说。
该校还大力推广线上学习,为老年学员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平台,缓解老年课程资源匮乏等问题。亳州市老年远程教育网现有书法、摄影、戏曲等593门课程免费对外开放,线万人次。
近年来,亳州市坚持扩容增量、提质增效,不断优化老年教育四级网络,构建以市老年开放大学和市老年大学为引领、11所县区老年大学及分校为骨干、87所街道(乡镇)老年学校为支撑、1107所村(社区)老年学校为点位的老年教育服务网络;统筹教师、专业技术人员、文体工作者等资源,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大力推进线上教学,着力解决“一位难求”和学习不便等问题。
截至2023年底,亳州市累计建设各级各类老年学校1362所,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达20.9万人。
“我们将增设多元化特色课程,逐年扩充老年大学学位,丰富线上网络学习资源库、课程数据库等,引导更多老年人参与学习,让有学习需求的老年人‘有学上’‘上好学’。”亳州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闫龙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