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对中国牛肉产业的综合报道,内容来源于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在“首届全国肉牛生产应用技术与产业经济研讨会”上的报告,全文包括中国牛肉产业的现状、问题、出路以及各种政策红利等多方面的内容。
“我国肉牛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6月27日,首届全国肉牛生产应用技术与产业经济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开幕致辞中,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庆翔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肉牛产业当下之“困”:“农民不赚钱,加工企业亏本,政府发愁”。
如何破解肉牛产业发展的难题?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中外肉牛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来自肉牛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分割行业的企业家们共同为肉牛产业发展“把脉。”
“2014年我国牛肉产量689万吨,占世界牛肉总产量10%,居世界第三位。”在研讨会上,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公布了我国去年肉牛生产的数据。
统计显示,2000~2014年,我国牛肉产量增长34.3%,年均增长2.1%;2000~2013年,全国牛出栏量由3807万头增加到4828万头,增长26.8%,年均增长1.8%。同时,2004~2013年,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比重由13.2%增加到27.3%,提高14个百分点,增长了1.1倍。
“通过组织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推广人工授精、短期育肥等实用技术,出栏率和单产水平稳步提高,是近年来全国牛肉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王宗礼分析道。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庆翔教授坦言,从我国肉牛的产量稳步增加可以看出,近些年来,中国肉牛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
不过,稳步增加的牛肉产量并没有带来牛肉价格的下降。相反,牛肉的价格近些年来一直持续上涨。从数据来看,2000年,牛肉的平均价格约为每公斤12.6元,而2014年,每公斤牛肉的平均价格已涨至63.3元。
“牛肉价格持续上涨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消费增长太快,生产增长赶不上消费需求增长。”王宗礼指出。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者对“绿色健康”肉类的需求不断加大,牛肉消费日渐从少数民族为主转为全民性消费,从区域性消费转为全国性消费,从季节性消费变为了全年性消费,从而使得牛肉的消费增长迅速。
然而,牛肉生产发展的步伐却在放缓。从对比数据来看,“十五”期间,全国牛肉产量年均增速为2.1%,“十一五”期间这一数字为2.8%,而“十二五”的前四年,这一数字降到了1.8%。
可以看出,价格持续上涨的背后,实质是牛肉供求的不平衡。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牛肉的供求偏紧呢?
目前,我国肉牛生产发展较慢,近四年牛肉产量的增速仅为“十一五”期间的57%。同时,从全国范围来看,牛肉产量占比体现出“牧区增、农区降”的趋势;而相比之前,近些年,西部8个牧区省年均增速明显放缓。
“瓶颈是母畜存栏量减少。”王宗礼说。由于母畜饲养周期长,因此,养殖效益不如专门育肥来得快、来得稳。据悉,“十一五”期间,全国能繁母牛存栏比“十五”期间下降了10.2%。而从整体来看,2000~2013年,全国牛存栏量由1.24亿头减少到1.04亿头,减少2000万头,下降了15.9%。
此外,肉牛的规模养殖发展缓慢。王宗礼表示,与家禽、生猪等养殖业相比,肉牛的规模养殖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现有的规模养殖场普遍设施条件简陋,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肉牛生产良种化水平也比较低。长期以来,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种畜场数量少、种群规模小,良种供应能力不足,地方品种选育改良进展缓慢,这些都成为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孟庆翔及其研究团队对此做过调查,他们发现,世界牛业发达国家12~18月龄出栏体重可达450~700千克,而我国肉牛达到此体重出栏至少需要24~30月龄。就肉牛胴体重而言,肉牛业发达国家多在295kg/头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为205kg,而我国仅为138kg。我国引进世界上大多数优良肉牛品种用于当地黄牛的杂交改良,但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18%,且逐年退化。
“肉牛育种水平滞后,良种缺乏、数字化管理水平低是制约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孟庆翔说,“而我国肉牛业产业链体系不完善,牛肉生产各环节的利益不合理分配,这将使我国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
据2013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预测,2015年我国牛肉消费需求总量为721万吨,而去年我国牛肉的产量为689万吨。不难看出,牛肉的消费量与实际产量之间存在缺口,而缺口的填补则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人均牛肉的消费量约为5公斤,与人均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一段差距。这也意味着,目前牛肉的消费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我国牛肉生产发展放缓的背景之下,牛肉的进口量或将大为增加。
大约就在两周前,中国与澳大利亚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其中规定我国设置10年过渡期,在实现完全自由化后,牛肉的平均关税将由目前的15.5%降为零。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利好的消息,能够购买更低价的优质牛肉,但是,某种程度上也会对中国的养殖企业带来冲击。”中国农垦(华信)公司总经理海维俊说,此次研讨会的召开非常有意义,聚集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应对新的变化。
“肉牛产业发展难题在于创新产业链环节建设,在于提升肉牛、牛肉市场附加值,在于降低牛肉生产成本。”孟庆翔总结。
在两天的研讨会中,与会专家与企业家围绕“产业”与“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肉牛产业经济、肉牛饲养管理、肉牛疾病防控、肉牛选种选育以及牛肉食用品质等多方面进行了分享与交流。据悉,大会共设了6个专题和3个产业专门化技术论坛。
“举办这次研讨会,就是要借鉴肉牛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基于我国肉牛品种和饲料资源,通过完善肉牛产业链和发展新技术来降低肉牛养殖成本,走出中国自己的肉牛业特色发展道路。”孟庆翔说。
2010~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37亿元实施 “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项目。支持肉牛出栏100~2000头的规模养殖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资金主要用于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生产改造和产业技术提升。每个项目补助50万~100万元,专门化育肥场25万~100万元。
2012~2014年,项目资金5亿元。2015年资金3亿元。支持圈舍标准化改造,以及水电路、防疫、粪污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肉牛分年出栏100~299头、300头以上两个档次,分别补助30万元、50万元。目前肉牛项目仅安排。
2014年资金9.4亿元,15个项目省。2015年继续实施。按照项目方式操作,不实行普惠制。采取“先增后补”方式,对肉牛母牛养殖大县(母牛3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合作社和企业进行扶持。基础母牛定主体,新增犊牛定资金。按照新增犊牛数量分档给予补助。资金切块到省、任务落实到省、权限下放到省、管理责任到省。
2009年开始实施,累计安排肉牛良补资金2.85亿元。2015年肉牛良补资金451万元,在22个主产区实施。对购买使用优良种牛进行品种改良的养殖场户给予补贴。肉牛冻精每剂补贴5元,每头母牛补贴10元。已改良肉牛母牛2800多万头。
1998年开始实施,每年投入2亿元左右,近几年不断加大肉牛项目建设投入。资金主要用于核心育种场、种牛场、地方品种资源场、种公牛站、新品种培育、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等。
从1992年开始实施秸秆养畜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秸秆的饲料化利用。累计安排资金9.8亿元。支持建设秸秆养畜联户示范、秸秆养畜示范场和秸秆青黄贮饲料专业化生产示范等三个方面。资金主要用于建设秸秆处理设施、购置秸秆处理机械、扩大秸秆养畜规模等。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央财政今年安排5亿元,奖励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的100个牛羊调出大县。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县牛羊生产流通和产业发展,包括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防疫、保险、“三品一标”认证、饲草料基地建设,及冷链物流、仓储、加工设施设备等支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