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塔洼牧业点吴学兵家的暖棚羊舍,人还没有进棚圈门就听到了小羊羔清脆稚嫩的“咩儿咩儿”声,打开棚圈大门,只见成群结队的羊羔活蹦乱跳,看到主人把饲草料填进食槽里,小羊羔争先恐后地赶过来“抢食儿”,成年羊穿着白色的“羊衣”,个个膘肥体壮。“这是专门给羊羔准备的饲料,尽早喂上,有利于上膘。”吴学兵一边给羊羔喂料一边对记者说。最近一个月,夫妻俩顾不上休息,为母畜补喂饲草料,精心照料小羊羔,他家已经接了130只羔子,成活率达100%。
“我家有冬春草场5000多亩,租赁草场5000多亩,养殖高山细毛羊250只,在村上的号召下,加入了合作社,对细毛羊进行精细化养殖,夏季山上放牧、冬春季节舍饲半舍饲,不仅提高了羊只的出肉率和净毛率,而且提高了羔羊的成活率,既让草原增了绿,又能增加收入。”吴学兵对记者说,“去年出售细毛羊180只,收入了11万,羊毛交给合作社每公斤39.8元,收入了4.6万元,加上草原补奖7.2万元,全年的纯收入在15万元。”
在棚圈沟牧业点的养殖小区在草原上格外显眼,20座蓝色彩钢羊舍一字排开,一旁,放牧员宿舍、饲草料加工、贮存车间和防疫室、配种站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党支部杜永生告诉记者:“这些基础设施都是县政府鼓励发展舍饲养殖投入的,修暖棚不仅有补助、养细毛羊还有很多补助呢,主要目的就是保护草场、增加农牧民收入。”
草原是牧区的“命根子”。然而,一个现实的矛盾是:群众增收主要靠养畜,而保护生态却要减畜;既要算草畜平衡的生态账,又要让牧民群众收入不减少,如何破解这道难题?
红湾村提出了发挥细毛羊优势,精细化养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2007年成立了“五个佳”羊毛专业合作社,在发挥细毛羊产业上作文章,在精细化养殖上求突破,全村推行细羊毛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细毛羊统一上站配种、统一穿衣、统一标准打号、统一机械剪毛、统一分集整理、统一规格打包、统一集中销售的“七统一”经营模式,提高了细羊毛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形成了“户户都是示范户、家家都有打包员、人人都是剪毛手”的良好生产发展格局,羊毛连续7年在全县卖出了最高价格。如今,合作社运行规范,全村农牧户全部入社,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草原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
像红湾村的做法正是该县破解细毛羊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该县在政策上引导、在资金上扶持,进一步提升甘肃高山细毛羊基地品牌,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大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和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引导农牧民切实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以草定畜,构建舍饲养殖和季节性放牧相结合的生态循环绿色养殖模式,实现传统畜牧业向高效绿色畜牧业的转变,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持续发展的“双赢”。(梁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