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也进入“蜜月期”,都致力于世代友好,日本来华游客与日俱增,成为中国第一大客源国。
1981年1月,山东省旅游局成立对外联络处,开始自主招徕游客,山东市场目标便首先瞄准日本。日本有家规模不大但名气很响的旅行社,名日本旅行开发株式会社,长期深耕中国旅游沃土,社长松村进是日本知名友好人士松村谦三的儿子。松村谦三在战后曾任日本文部大臣、自民党顾问。20世纪50年代末,他应周恩来总理之邀访华,开启“破冰之旅”,也使两国高层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渐进和积累的方式发展双边关系的机制。
山东省旅游局迅速与该旅行社取得联系,邀请其来山东考察、踩线月,他们组织四位日本女船员驾乘“里布二世”号小游艇到访烟台、青岛及南京、扬州、北京等地,她们人数虽少,影响却很大,具有象征意义,被中日媒体称为“新时代的女遣唐使”,这也被视为山东旅游历史上最早开发的专项(特色)旅游项目。当年10月,山东省旅游局一行七人受日本旅行开发之邀访日,这是山东省旅游部门首次访日,也是首次向海外派出旅游促销团组。
为推广中国旅游产品及线路,日本旅行开发编辑出版了中国旅行杂志,用书法题写刊名《花好月圆》,颇具中国传统诗情画意。杂志分春、夏、秋、冬四季刊发,20开方本,全彩印制,四封加内页共36页,简朴,轻巧,便携,易读。
1982年1月,该刊新春号为天津、山东特辑,天津仅4页,山东达28页之多,视作山东专辑一点也不为过。其中重点推介了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泰安和济宁曲阜等城市。这也是我最早看到的外国人宣传山东的刊物。
他们的文本及图片解读山东,从日本人知悉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从文化名人切入,其中不乏孔子故里的“三孔”、苏东坡任职的古密州(今潍坊诸城及其周边)、李清照的故乡济南、蒲松龄家乡淄川和他的聊斋故事。
选载苏东坡《和孔密州五绝 东栏梨花》及李清照《春残》这两首诗时,在全日语的文本里,特意选用大号汉字隶书,以彰显中国古诗特有之意蕴,也应了惜春、追春和叹春的景,颇具匠心。
其中有篇《老饕·老饕·老饕——吃货随行记》的旅行随笔,记述了1981年4月底,日本山东料理研究家访华团在北京、德州和济南的经历与感受。在长达两周的行程里,他们品尝了北京宫廷菜“仿膳”的豌豆黄、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以及京城知名鲁菜馆同和居的葱烧海参、烩乌鱼蛋汤及“三不沾”;在德州享用了五香脱骨扒鸡、保店驴肉、蜜汁乐陵小枣;在济南饱餐了糖醋黄河鲤鱼、“霸王别姬”(鸡块甲鱼汤)、烧蒲菜等特色美味。
团中有一人被团友亲切地称为“老太婆”,她叫佐藤孟江,父母都是日本人,她1925年出生于济南,少年时代她曾到经二路纬五路的泰丰楼饭庄学做鲁菜,战后回了日本,与丈夫佐藤浩六在东京赤坂开办济南宾馆,专营山东风味。此行可谓她的“寻根之旅”,也从此开启了她50多次的访华历程。佐藤孟江的丈夫佐藤浩六也随团来华,并在此刊撰文,记录济南、德州的美好旅程。夫妇两人得到了山东同行的赞许和认可,两位均被山东省授予“鲁菜大师”称号。
该团团长小林亚星,不仅是资深美食家,更是日本著名作曲家,曾获日本唱片成就奖。中国观众熟悉的动画片《花仙子》的片头曲便由他作曲。他的代表作《来自北方客栈的思念》在日本家喻户晓,这首歌的中文版翻译题目为《遗忘》,1979年由邓丽君演唱。
该团抵达济南后,时任山东省旅游局副局长、后为局长兼省烹饪学会会长的蒋奎生出面主持欢迎晚宴,他事先题写好一首诗,赠送给小林亚星,题目与杂志同名《花好月圆》,诗为三段式:
小林亚星回国后,即刻投入创作,并很快寄来50盘这首歌的录音带,小林亚星用中日双语演唱,嗓音略带沙哑,电子乐伴奏,舒缓、流畅,且富有。
蒋奎生先生喜欢听京戏,尤爱“黑头”(花脸),但流行歌曲没听他唱过。他曾用浑厚的嗓音夹杂着浓重苏北淮阴方言演唱此歌,充满着深情。
后来听说日本旅行开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破产,赤坂济南宾馆也早已关张。松村进、佐藤浩六、小林亚星以及蒋奎生等诸位先生都先后驾鹤西去,“老太婆”佐藤孟江也很多年没了音讯。《花好月圆》的音频资料早已不见,只有印着歌词和五线谱的这本杂志还珍藏于我手边。
时隔四十几年,同是四月天,我再次翻阅这本小册子封二上印着的《东栏梨花》,读罢几遍,五味杂陈,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