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宁市,金色的稻穗迎风飘摇,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轰鸣声不断;在平远县,撂荒耕地结出了丰硕的红薯;在梅江区,无人问津的撂荒地种满了玉米……
今年以来,梅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小切口”和“突破口”,向荒地要面积、要产量,全面打响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攻坚战。
“过去村里有许多撂荒地,如今不少重新种上水稻、玉米。对于忙活了大半年的我们而言,丰收就是一年中最为开心、幸福的时刻。”梅畲村村民丘姨望着金黄良田感慨道。
“以前这里是湖洋田,耕种成本高,农户不愿意种了。”梅畲村党支部刘洪介绍,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并进行综合考虑后,村里决定发展荷花莲子种植项目,“莲子适合种在湖洋田里,不仅有经济价值,开的花还能供游客观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把稳粮保供防撂荒作为今年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底线任务。
梅州撂荒耕地种类多,包含水田、湖洋田、旱地……在闲置多年后,如何让这些土地“地尽其用”?梅州各地根据撂荒耕地不同海拔、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种合适的农作物,盘活撂荒耕地。
这几天,平远县仁居镇上远村的富硒高山红薯开挖了。昔日“沉睡”已久的撂荒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红薯地。村民弓着身子,挥舞着锄头,一个个新鲜红薯破土而出。
“现在镇政府和村委会把这块撂荒地利用起来,村集体有收入,我们这些村民打工有钱赚,心里很高兴。”村民谢姨一边用手整理地上的番薯,一边笑着说。
谢姨口中的这块撂荒地面积约90亩,属于山坑田,由于阳光不足、缺少水源,不利于水稻种植,撂荒了好几年。
“这种条件下,假如种水稻,投入大不说,关键种下去几乎没有收成,农民没有信心。”平远县仁居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廖高平介绍,经工作队多次实地考察,并通过土壤检测,发现这块撂荒耕地十分适宜红薯种植。
今年4月,经仁居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牵线搭桥,由广州生长地公司提供红薯种苗和技术,上远村村民负责种植,仁居供销有限公司负责销售,携手盘活撂荒土地,辐射带动周边群众160多户发展红薯产业。
“我们村里有劳动力的人都到基地来了,村里跟供销社签的合同是2元一斤,前几天挖了两亩地,亩产3000斤,算下来每亩收益有6000元。”上远村党支部张冬信说,红薯基地吸引了周边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前来观摩,不少农户已经预订种苗,准备跟着一起种。
“鲜薯可以直接卖,经过加工还能制成红薯粉、红薯面,我们还和广州酒家合作开发了流心酥糕点、红薯月饼,不仅通过本地单位、工会拓宽销售渠道,还可以面向广州市场。”廖高平表示,上远村红薯试种成功表明,因地施策对于复耕复种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不是不愿意种,实在是种不动了。”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兴宁市大坪镇潭坑村年近六旬的村民蓝姨日渐感觉体力跟不上了。孩子在外工作,不愿回来种地,还劝她“是时候休息了”。
“自己种几分田产粮食就可以了,其余的都租给种粮大户。”蓝姨说,“这样自己的地不会荒,又能收到租金,有空还可以帮老板干活挣点钱。”
“70后”种不动,“80后”不愿种,“90后”不会种,以后的地谁来种?这是过去摆在梅州面前的现实问题。
“大部分撂荒耕地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想要复耕复种,得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高、收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兴宁市永和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何海波坦言,依靠普通农户把撂荒耕地全部复耕复种起来较难。
“种粮大户有购买机械的经济实力,又能解决后期销售的问题。”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何少新介绍,兴宁通过突出对种粮大户的培育,提高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稳定。
具体如何扶持?在政策扶持上,除了400元一亩的复耕复种补贴、80—120元一亩的种粮补贴、80多元一亩的地力补贴,种粮大户还可以申请农机购置补贴、基本农田保护经费。此外,兴宁还出台奖补方案,鼓励种粮大户流转撂荒耕地,对在同村流转100—200亩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流转200—400亩的奖励2万元,以此类推。
在技术支持上,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农村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等可随时为种粮大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温爱文原先从事家电行业,一直有做农业的念头,得知老同学张维超租了撂荒地发展农业种植业,两人一拍即合,流转了兴宁市永和镇上千亩撂荒地,主要种植水稻,打造“柒农米”丝苗米品牌。
“一开始以为种下去就会有收成,没想到从事农业后,才发现撂荒耕地水利要修、土地要平整、请人也难。”温爱文坦言,“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我们根本不敢承包那么多撂荒耕地。”
政策扶持大大降低了种粮大户的投入成本,今年温爱文买了一部插秧机,总价7万元,政府补贴了4万多元。与此同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服务,让温爱文心里更加踏实了。
“我们第一次来看的时候,水稻长得不太好,指导他采用良种良术后,丝苗米长势明显好了不少。现在来看,水稻植株长势均衡,青枝蜡秆,稻穗饱满。”正值晚造水稻收成之时,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唐湘如教授来到温爱文承包的撂荒复种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2022年早造在兴宁农业部门和华南农业大学专家技术团队指导下,温爱文在永和镇蓝排村岐路下承包的105亩撂荒复种田建设成丝苗米增香栽培技术集成研究种植示范基地,引用优质稻青香优19香品种和华南农业大学丝苗米增香栽培技术。
“普通丝苗米卖4元一斤,唐教授推荐的香米品种最高能卖20元一斤,价格翻了好几倍。”温爱文说,在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下,种粮成本降下去、收益提上来,让他越来越有信心把撂荒地变成致富田。
在兴宁,种粮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种植规模达30亩以上的就有124户。这些种粮大户已成为促进规模高效种粮、粮食集约生产的一股中坚力量。
“以前这里是撂荒了30年的水田,现在集约了200亩田地全部实行‘稻虾共作’。”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在五华,李素偌利用“稻虾共作”模式,实现了撂荒耕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走出了新“稻”路。
去年,李素偌在广州市番禺区派驻五华县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从广州返回家乡五华,开始试点“稻虾共作”模式。
“刚开始试点10亩田,发现效益不错,逐渐扩大规模,现在带动了全县13个镇、30个基地发展了2000亩‘稻虾共作’项目,其中撂荒耕地有1200多亩,并带动300人就业。”李素偌介绍。
从试点到规模化种养,“稻虾共作”有何魅力?“虾为水稻除草增肥,稻田则为虾遮阴避暑。”李素偌表示,“虾稻共作”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节约了成本,种出来的水稻绿色有机。
“稻虾共作”模式下,丝苗米每亩产量虽只有400斤左右,但价格提高了好几倍,20元一斤也大有市场;而虾能卖到30多元一斤,每亩产虾150斤左右,稻虾总收益每亩破万元。
“对比单一的种植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平均每年每亩可增收6000至7000元。”李素偌介绍,目前“稻虾共作”项目共有3种带动模式,分别是公司自营模式、公司与农户合作模式、农户借助技术单干模式,到明年预计可以发展“稻虾共作”项目达5000亩左右。
五华县横陂镇叶湖村悯农公司稻虾共作基地,是梅州及五华县发展“一田双收”激活撂荒地的示范代表。
在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过程中,梅州意识到,要实现对“粮田”耕地的长效性保护,必须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确保农业增收、农民增收。
如何让一块地产出最大化?梅州各地积极探索实践,“稻虾共作”“稻鱼共生”“稻鸭共养”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纷纷涌现。
广地龙,即参环毛蚓,主产于两广地区,有药用价值。2022年1月,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协助下,创乐村引进梅州市广龙种植科技产业贸易有限公司(下称“广龙公司”),集约4个村民小组的撂荒耕地共100多亩,承包给广龙公司,探索全新农业发展之路。
傍晚时分,翻开厚厚的土壤,一条条粗壮的广地龙在湿润泥土中蠕动。地面浅层处,种下的蚕豆即将发芽。
“这些都是撂荒多年的山坑田,土壤板结,刚开始不利于种植水稻。”创乐村党支部宋达先介绍,广龙公司在不改变耕地用途前提下,在土地下面施用牛粪养殖地道药材广地龙,既能改良土壤又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并在地面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种植全程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一亩地能产广地龙干货300斤,一斤140元,一亩广地龙收益有4万元左右。施用的牛粪不仅是广地龙的口粮,还能滋养农作物,一粪两用,有效降低成本。”基地负责人古宇桔介绍,通过近一年的“农作物+广地龙”种养模式,原先板结贫瘠的土地变得松软而肥沃,该公司计划明年通过玉米、旱稻轮种,地下养广地龙的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生三金。
打响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攻坚战以来,梅州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建设,扶持一大批种粮大户,鼓励社会力量、带动农户投身复耕复种,取得了一定成果。
解决耕地撂荒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如何巩固好前期的撂荒耕地整治工作成效,防止耕地再次抛荒,应当成为梅州接下来重点研究的课题。
探索长效机制,重在加强动态监测。要详细记录复耕复种以来各撂荒耕地的收成情况,客观分析是否存在选种不当、土壤条件和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等情况,做到发现问题,精准施策,及时解决,力争在明年取得更好成效。
探索长效机制,重在发展特色产业。要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做好总结、分析、归纳、推广,千方百计、因地制宜引进好项目、形成好产业,将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与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切实提高耕地效益,让农户拿得到收益、看得见实惠,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使撂荒耕地焕发新活力。
探索长效机制,重在强化考核激励。要将防止耕地再次撂荒纳入“三农”工作考核、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范畴,对工作成效显著、无二次撂荒耕地的,在涉农项目资金安排时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党员干部主观能动性,形成“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