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镇山明水秀,人杰地灵,风物佳丽,因盛产圣药“阿胶”而远名海外,是与茅台镇、景德镇同为受国家原产地保护的中国三大传统特产名镇。
东阿镇在北齐时即为东阿县县城,它历史悠久,有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古商贾云集,是鲁西一带的文化商业中心。
以东阿命县,始于秦。春秋时期为齐国柯邑,后改为阿邑,秦时始称东阿,汉置东阿县。隋、唐、宋、元历经沧桑,区域几经变迁。自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东阿县城由阿城镇迁到东阿镇一带后,相继出现了阿胶作坊,加之井水干涸,阿胶制作中心遂由阿城镇转移到东阿镇。
东阿镇是国家认定的“中国阿胶之乡”,在诸多典籍中均记载了东阿镇的阿胶生产史。战国中期的《禹贡》云:“济水所经,清冽而甘,汲出日久不变味,煮黑驴皮为胶,可疗风疏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阿胶,本经上品,出东阿,故名阿胶”。据历史记载,东阿镇作为老东阿县城的时间为1375年至1948年。1948年,国家为便于管理,以黄河为界,调整旧区划,原位于黄河东岸作为东阿县城的东阿镇划归为平阴县,隶属于济南市;黄河以西的原东阿区域仍归东阿县管辖,在铜城镇设立新东阿县城,隶属于聊城市。故而形成了今天的东阿县无东阿镇,东阿镇隶属平阴县的局面。由此可见,李时珍时代的东阿指的是今天的东阿镇,阿胶制作历史也是由东阿镇发展而来。
至明末清初,东阿镇阿胶业几乎达到“妇幼皆通煎胶”的鼎盛时期。清末曹炳章所著的《增订伪药条辨》中记载:“阿胶出自山东东阿县,以纯驴皮、阿井水煎之,故名阿胶。”这是中药书籍中比较权威的记载阿胶的产地、原料和命名的书,也阐明了阿胶产自于今东阿镇。
如今,在平阴当地阿胶博物馆内陈列着咸丰皇帝所赐的三件礼物:四品官服黄马褂、进宫手折和“福”字。同治十年(1871年),朝廷委派钦差前往东阿镇监制阿胶,此胶称为“九天贡胶”。这些都在讲述着阿胶传承至今的悠久历史。
1950年,党和政府为发挥东阿镇阿胶产业优势,决定由国家出资,在东阿镇狮耳山前、浪溪河畔,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国营阿胶生产厂,即平阴阿胶厂,也就是福牌阿胶的前身。
“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去啃草,浪溪河里来饮水,城里大桥遛三遭;少岱山上去打滚,至冬宰杀取了皮,熬胶还得阴阳水。”
在东阿镇,至今还有许多历代阿胶前辈先贤留下的诸多历史遗存和宝贵史料,柯井、晾胶台、日月泉、狮耳山皇家牧场、传统熬胶用水源头(洪范池)、浪溪河、古阿井,传统熬胶用水浪溪河取水处、东城门、永济桥、传统阿胶作坊一条街等。老东阿城门——少岱门,见证着源远流长地阿胶历史。从永济桥两边明清时期的阿胶堂号遗址,到1950年平阴县阿胶厂旧址,再到现代化的阿胶产业工业园……这些都为佐证东阿镇是阿胶祖源世系提供了颠扑不破的证据。
“水、皮、技”三大不可复制的因素铸就了道地阿胶。东阿镇得天独厚的浪溪河、古阿井阴阳水、狮耳山黑驴皮,是制作阿胶必不可缺的三大“秘方”。
1935年,陈存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可称为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其中便介绍了阿胶制作过程:“每年春季,选择纯黑无病健驴,饲东阿镇狮耳山之草,饮浪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浪溪河内四、五日,刮毛涤垢,再浸泡数日,取阿井水,用桑柴火、煎炼三昼夜即成胶……此即真阿胶也。”
阿胶,传承千年;玫瑰,香飘国际。作为平阴县的两大支柱特色产业,玫瑰和阿胶都有丰厚而渊源的产业积淀。
作为行业内唯一拥有八大国字号荣誉的企业,福胶集团是一家以阿胶产业为核心,涵盖医药制造、中药饮片、重要颗粒生产、中药材种植加工和康养器械研发制造等产业,集旅游、文化、康养于一体的健康产业集团。2006年,福牌阿胶成为我国首批中华老字号。2008年,其传统熬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阴县不断发挥特色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能作用,增加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并以福胶集团为龙头,在东阿镇带动发展了阿胶及阿胶制品企业12家,阿胶及阿胶制品销售企业30余家,实现阿胶胶块年产量2000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年销售收入40亿元。
致力于产业发展方式改进,平阴县着力提升阿胶原产地管理水平,依托数字化养殖、智慧化仓储等配套设施,积极建设毛驴养殖基地。阿胶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阿胶保健食品产业繁荣态势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