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跑山捡蘑菇的屯人看到之后,摇头撇嘴,但不经意中却带有三分羡慕。已经见怪不怪了,都知道这是前几个月从临江一路漂流到安东的放排人。
而且这些人还算是相对轻巧的,因为在江边还有结队拉纤绳拖着江上“槽子”一步步挪的,逆流而上,真是要了亲命。
在之前合集中的《进山苦极,出山乐极:旧时东北伐木工冬天大赚银元,再浪翻天花光》一文,写的是时东北木把(伐木工)在冬天进长白山伐木的旧事。
长白山具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在清末东北开发中,官府、日本人、人都将林木当成了唐僧肉,开办了大量木场子,招收木把在冬天砍伐优质林木。
林木会趁着冰天雪地用牛马爬犁集运到就近鸭绿江边,统一串成木排。待春天泛起桃花水的时候沿江漂流而下可直达安东,木商买下即在港口装船,走海路贩运至各地牟利。
两者唯一区别可能就是伐木工需要健硕体魄,能使动八斤铁斧,拉起两米大掏锯;而放排人则不然,对体格要求不算高,只要胆大心细就行。
当然,这碗排饭可不好端:鸭绿江上的木排前窄后宽呈梯形,每张宽8米、最长可达200米,每副能串起数百根原木,在江水当中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木排入水漂流最怕起垛:即木排被卡在某个哨口,在江水推动之下层层堆叠形成巨大木山,需花高价请开更人挑垛(可见小编合集中《旧时关东江上开更人:搏命只求胜天半子,成银元铺地,败骨肉为泥》一文)。
鸭绿江水可不是平直而下,直达安东。而是有多处蜿蜒拐弯之处,以及各种哨口暗滩,稍不注意就会排毁人亡。所以对于放排人的技巧能力有很高要求,尤其是“头棹”。
头棹也称“大把”,是木排上的权威。木排上需要有多人协作,在头棹之外,还有“二棹”、“帮棹”、“尾棹”。
放排人需在木排上往来奔走,不停使棹,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失足滑落湍急江水中,木排横冲直撞、左摇右摆,落水者非死即伤,甚至尸骨无存。
“达摩老祖威武,爷台两张嘴啃一张排,都是来合子(兄弟),这边凑30块老头(银元)啃个草卷(抽烟)……”
根据《吉林老档》可知:木材的砍伐、运输以及贩卖都是以立方米作为计价单位。以当时市场主流的红松为例,运到安东县售价是每立方米12银元,每副木排大约是60立方米,能卖720银元。
木场主拿200银元,再去掉办理采伐证以及税费150银元,剩余370银元是木把、排帮半劈,即放排人可得185银元。
头棹、二棹、帮棹、尾棹、半拉子。以帮棹为例,放一次排可分到350银元——这可不是小数字,同时期北京城一个三等巡警一年才挣70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