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之寻龙诀》上映后,一些“盗墓行话”又有点小小躁动了。不知是不是杞人忧天,这些影视剧里没什么现实价值的“江湖语言”,会不会犹如某些粗糙的网络语言泛滥开来。
2014年是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0个年头,网络语境中孕育出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部分,然而,部分互联网新词如“草泥马”“屌丝”“逼格”等,造词格调不高、品位低下,却被一些人包括青年学生使用,低俗的网络语言大量涌现,聚集了社会戾气,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为此,前不久,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公布了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有关网络低俗语言如何规范成为了众多网友关注的热点。专家认为,文化应发挥其主流的一面,网络低俗语言需要整治,这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作为人们交流、交际工具的语言同样也是不断发展的。然而就像流行感冒是一种病毒一样,流行的语言也并不是都代表时代发展的先进的健康的一面,也有一些垃圾和病毒。这里,针对影视剧带出来的所谓行话、“隐语”等,我们希望读者朋友要有正确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如同对影视剧本身一样,它无非是大众娱乐和的谈资品,没必要当真,更没必要把那些早已深埋于民间泥土的糟粕用语翻撬出来,因为,那些短暂“流行”的东西是根本没有生命力的。
《华西都市报》“宽窄巷”策划这组报道,除了“晒”糟粕,也希望通过文史档案资料,再现成都历史上或民间行业中曾经使用过的用语以及它曾经承载的故事,如此而已。
《鬼吹灯之寻龙诀》上映前,很多人已经通过小说知道了影片中的某些行话或隐语,如“盗墓”叫“倒斗”,“僵尸”叫“粽子”,“盗墓者”叫“摸金校尉”曾几何时,秘而不宣的江湖用语其实早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例如电影《非诚勿扰2》说“苍孙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让“苍孙”(老年男子)这个词儿在北方就流行过一阵。
从古到今,四川人从来不缺在这方面的“龙门阵”,事实上,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江湖行话带来的作用,无非是让人娱乐消遣而已。
王笛的《神秘的语言和沟通19世纪四川袍哥的隐语、身份认同与文化》中,曾写了这样的场景:时期的成都街头巷尾,经常出现不少穿着奇装异服、背刀挂彩、头上挽个“英雄髻”、足蹬草鞋的人,走来走去 ,他 们 就 是 袍 哥 人 物 。
成都地区的袍哥组织,其形式与全省其他县市相类,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该组织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信条,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凝聚力。
袍哥人家跟我们普通人说话可不一样,它内部流行了许多行话隐语。袍哥专门术语大致有:出门找门路称为“摇线子”;抢劫财物称“看财喜”或“打启发”;绑票叫“拉肥猪”;把人藏起来叫“关圈”;讲赎钱叫“称价钱”,价讲成了叫“上盘子”,未说成而把人杀了叫“撕票”;被官兵包围叫“水涨了”;报仇叫“拿梁子”;暗杀叫“写台口”;招出口供叫“拉稀”;被捕叫“落马”;内部处死叫“毛了”;中途加入行劫叫“赶水”;分得的赃物叫“冰股子”;被打死叫“丢翻”;名片叫“花叶子”;传达事情叫“走字 样 ”;吃饭叫“造粉子”;筷子叫“壕竿”;饭碗叫“莲花子”;肉叫“片子”;鸡叫“啄头子”等等。
袍哥中最初又分“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两种。所谓“清水袍哥”一般指虽然参加了袍哥组织,但不干违法乱纪的勾当;“浑水袍哥”则是一些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土匪。
我们从李劼人、沙汀的《大波》《死水微澜》《淘金记》《南行记》等巨著中,都可以看到大量关于袍哥人家的用语。
《寻龙诀》电影里,提到了“大粽子”,这不只是电影中的用语,也是一句在旧时川东一带盗墓“行业”中流传过的暗语,就像山里土匪之间谈话也不能直接说自己杀人放火,都有一套黑话切口。粽子是指墓里尸体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腐烂;摸到大粽子就是说碰上麻烦了,指僵尸、恶鬼之类不干净的东西;干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烂得只剩下一堆白骨了;还有肉粽子,就是说尸体身上值钱的东西多。
在老川东的奉节、巫山和巫溪等地民间传说中,血尸墓,指代的是地层下有保护层的墓穴。一般比如说设置了火顶、酸顶,或者朱砂顶的古墓,用洛阳铲探出来是红色的。特别是酸顶,那土色若如鲜血,里面必定含有大里的朱砂。古墓有这等构造,就表示规格很高,所以才会形成血尸墓下面都是宝贝的说法。
黑驴蹄子当然不是什么黑色的驴蹄子,是一种糯米的制品,古代相传糯米之类的对僵尸有克制作用,黑驴蹄子是糯米采用茅山秘术制成的,形状如驴蹄子,颜色发黑,所以称为黑驴蹄子,如同克制僵尸的法宝一般。
此外在长江三峡一带,盗墓黑话也如《寻龙诀》所说差不多。重庆旧日乡下习俗中,最吓人的是“禁婆”,乃是女人遭人后抛尸水中,一缕怨恨不散,在尸体中吸足阴气则形成禁婆。
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少行业都有自己的暗语,比如今天有些成都出租车司机聊天,“今天跑到现在才到三楼,运气不好!”“我还可以,都六楼了。”这里一层“楼”就是一百元。
100年前,学者傅崇矩编写的一本志书《成都通览》就专门收录有“成都之江湖言语”“成都之袍哥话”。比如:上当江湖术语叫“受了腥了”,见面江湖术语叫“碰盘”,逃跑江湖术语叫“扯活”,翻脸一江湖术语叫“鼓了盘儿”,丢脸江湖术语叫“抹盘”,放火江湖术语叫“窜轰子”。
不过,想学会行话没那么容易。行话的创制有术语和避讳的需要,但更重要的目的是掩人耳目、信息保密和行业保护,所以行话与一般的社会方言不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对于学习和使用者的身份有严格限制,行话本身也决不允许外泄。
四川民俗作家张义奇介绍,时期,在双流、新津、彭山一带,民间戏称某人为张麻子、李麻子,甚至直接戏呼对方为“麻子”,背后称呼某领导为“麻科长”、“麻主任”均比比皆是,而不管对方是否脸上光鲜。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犹如四川名菜“麻婆豆腐”的得名一样。这其实更多是一种语言的机趣、幽默或四川话所说的“涮坛子”。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