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牦牛繁育中心”)的草场上,数百头“大通牦牛”或低头啃食草料,或挺身昂首巡视周边领地。
“这些牦牛早就被预订了。”牦牛繁育中心、副主任景建武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青海省内各地区农牧民将所需种牛数上报所在乡镇,由乡镇与牦牛繁育中心对接购买。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色物种,被誉为“高原之舟”,与牧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作为我国牦牛主产区,青海目前有存栏牦牛约600万头,占全国总量的38%。近年来,青海坚持科技兴牧,持续推进牦牛品种复壮、改良,让新技术、新品种助力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过去一段时期,青海家养牦牛曾出现体形瘦小、抗病性差、死亡率高、出肉量下降等品种退化问题,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
“打好牦牛种业翻身仗,必须以科技为支撑。”景建武说,为改良复壮青海牦牛,牦牛繁育中心一方面依靠丰富的繁育经验,总结前辈接犊育幼的验方和偏方,结合实践经验消化为自身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开展科研合作,引进学习先进人工育种技术,共同繁育牦牛新品种。
2004年,该中心人工培育出含二分之一野牦牛基因的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具有野性大、发育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繁殖力强等特点,能够适应高寒生态环境、遗传性能稳定。
目前,牦牛繁育中心已累计向青海省39个县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近3万头,并辐射到新疆、、四川、甘肃等牦牛产区;“大通牦牛”改良后代在青海省内外已达180余万头,带动农牧民增收超过14亿元。
青海省乌兰县察汗诺村牧民龙生林告诉记者,他家利用“大通牦牛”改良后的牛犊,出生后很短时间内就能站立,不易生病,后期发育快,体重比当地同龄家牦牛平均高出15%。
青藏高原有长达7个月的枯草期,牦牛在此期间掉膘严重,饲养效率低,影响出栏。牦牛肉也会出现季节性断供,影响牧民收入。
牦牛繁育中心副主任陈清文告诉记者,“阿什旦牦牛”可圈养舍饲,易增重、不掉膘,解决了牦牛养殖依赖天然草地分散放牧、效益低风险高的问题,实现了牦牛肉四季均衡供给,确保牧民稳定收入。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的一处牛圈内,牧民邓有良正拿着叉子给牦牛添加饲料。2020年,他在政府的帮助下购买了4头“阿什旦牦牛”,舍饲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不长角的牦牛体形不大,体重却不轻,脾气还好”。
陈清文说,“阿什旦牦牛”活动量小,生长发育更快,每天能增重1000克左右。养殖半年后,它们的体重比当地同龄家牦牛平均高出20%。
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处草场,一头母牦牛正带着小牛犊悠闲踱步。“这些都是‘大通牦牛’的后代。每头小牛犊最少能卖3000元。”同德县格什格村党支部本巴告诉记者。
过去,散养牦牛体格小,很难卖上好价钱。2018年,格什格村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92户牧民全部入股。合作社从青海大通县、祁连县、玉树市等地买进种公牛,开展繁育良种犊牛生产,目前已饲养超过1400头改良牦牛。
2022年,合作社出栏牦牛251头。其中,一岁牛犊148头,按良种牦牛销售每头3200元;3岁牦牛103头,按肉牛销售平均每头5500元,获利超过100万元。本巴介绍,净利润按比例分红,村民人均分红3300多元。
26岁的才项曾以为自己会像父辈那样放一辈子牛。2016年村里成立牦牛肉干加工厂后,他“转行”成了一名流水线工人。“现在我在厂子里上班,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不仅管吃管住,每月还有5000多元工资。”才项满意地说。
达玉五谷村党支部才太加告诉记者,经过繁育改良后的牦牛体格健壮、肉质鲜嫩,“牛好,牛肉干就好,产品附加值高”。才项所在的牦牛肉干加工厂,去年实现收益分红24万元,助力2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科技助力牦牛繁育、新品种拓宽致富路的同时,青海积极推动繁育技术下乡,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助力中小农牧户融入现代畜牧业。
按照年龄性别将牦牛划分为种母牛繁育核心群和1至3岁的牛犊育成群,有针对性地分别饲养;采精期间加喂青刈草、鸡蛋、维生素,以提高繁育质量;用牦牛奶喂养新生牛犊,为它们定期注射疫苗强身健体……近年来,牦牛繁育中心建立起一支以牦牛饲养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为班底,与繁育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通力协作的技术队伍,探索出一整套牦牛繁育技术体系。技术人员带着优良繁育技术下乡入户,提高牧民群众的牦牛良种水平。
2020年7月,牦牛繁育中心技术推广服务组驱车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野牛沟乡大浪村原野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放牧点,向当地牧民传授人工授精技术。他们带来了液氮罐、显微镜等人工授精设备,以及300支优质“大通牦牛”细管冻精。
“技术人员现场筛选母牛,实操演示人工授精技术。牧民们争着上前仔细学习技术人员的动作细节。现场教学让牧民在家门口学到了新技术。”合作社理事长才巴说。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带动小农牧户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青海大力推进智慧牧场示范建设。曾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农牧民,正在逐步融入以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现代畜牧业。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拉格日村的一处畜棚内,记者看到,数十头佩戴着有机耳标的牦牛正在啃食饲草,畜棚旁是一排排规模化储草棚和污粪处理间。
“畜棚和储草棚都是按照现代畜牧业标准设计建设的,通风和保温效果好。有机耳标记录着牦牛的出生信息、疾病史、食用饲料等关键信息。”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俄多告诉记者,拉格日村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组建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现了牦牛养殖环节全程可追溯。
“我们将继续推广现代化、标准化饲养方式,促进小农牧户融入现代畜牧业发展。”青海省畜牧总站副站长殷满财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网”或“中国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为稳步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青海省持续实施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截至目前,该省完成采集767万头(只)牦牛藏羊的追溯数据,覆盖全省39个县(市、区)8.85万个合作社(养殖户、牧场)。[详细]
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专家团队,刚察县开展环湖型长毛牦牛群体扩繁和推广,通过提高牦牛绒产量和质量,提升长毛牦牛产绒性能,建立集饲养+繁育+产品开发一体化模式,增加牧民收入。[详细]
“让全国各地更多专家参与跟进,为高原农牧民面对面、手把手做技术服务,我们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服务保障,把‘牛专家’送到乡村振兴一线。”青海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薛超超说。[详细]
E-mail: xi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