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7月31日消息 (记者 杨鸿 黄小栩)黎明时分,随着清脆的鸡鸣鸟叫声,大山深处的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二厂村慢慢在晨曦中醒来。这个当年的贫困山村,现在已经蜕变成整洁美丽的新乡村,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正朝着“小康村”的目标迈进。村里的乡亲们十分感激孔庆海驻村扶贫7年来的辛勤付出,而孔庆海却说,能够在这个偏远的山村扎下根来,与乡亲们一起向贫困宣战,是16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的这份责任与情怀。
孔庆海:经过部队多年的培养,我感觉有一种责任和担当。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我时常告诫自己,要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来对待每一个贫困户和每一项产业,坚决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1981年10月,18岁的孔庆海从甘肃天水应征入伍。1984年,他考入西安指挥学院,1985年入党。军校毕业后,历任排长、指导员、支队处干事等职,荣立过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如今,虽然时隔30多年,他依然还清晰地记得入党时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
孔庆海:我担任代理排长期间入了党,当举起右手宣誓时,我非常激动,心里头感觉沉甸甸的。我觉得,党员就意味着责任,作为一名党员要起到表率作用。
1997年,孔庆海转业后被分配到咸阳市委宣传部工作。报到不久,部里安排他负责党员教育课。为了收集教育素材,他走遍全市13个县、区、市的100多个乡、镇和235个村,寻找奋战在乡村一线的党员干部典型。在教育课上,通过讲述先进典型们鲜活感人的事迹,大力弘扬党员不忘初心、奋发有为的精神。这项工作后来获得了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
孔庆海:我35岁转业到地方以后,就从头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这么多年来,我的座右铭一直是“脱下军装还是兵”。脱下军装以后,还是要用军人的性格和作风来严格要求自己。
凭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作风,孔庆海一步一个扎实的脚印,从科员、副主任科员到主任科员、科长,后来担任市委理论讲师团团长。2020年,他被调为正处级调研员。
回顾这2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最难忘的还是参与乡村扶贫的那段时光。2014年4月,咸阳市委宣传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孔庆海二话不说,接受了这项任务。
孔庆海:组织研究决定,派我到长武县亭口镇二厂村参与扶贫工作。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不管到哪儿工作,我都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干什么都无怨无悔,不图名、不图利,踏踏实实工作。
二厂村位于长武县东南部的大山深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村。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49户,其中39户是残疾人。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和的孔庆海来到村里第一天,就看到了让人揪心的一幕。
孔庆海:我刚来这个村的时候,发现村民们住的大都是窑洞,而且这个地方也没有水,农民只能靠吃窖水维持生活。但是,用雨水接的窖水含氟高,长年饮用容易引起大骨节病,这个病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侏儒症”,患病的人身高都不到一米。当时村子里患有大骨节病的村民多达90个。
村民刘兴瑞患有大骨节病,身高不足一米,妻子也是残疾人,常年看病吃药,家里一贫如洗,负债累累。入户走访时,看到刘兴瑞的家庭状况,孔庆海禁不住掉下泪来。
孔庆海:看到老两口生活那么困难,当时我就落泪了。我跟老刘说:“老刘,我是村里负责扶贫工作的,以后有什么困难找我。”老刘临走时说:“孔,我就靠你了。”
孔庆海含着眼泪,对刘兴瑞应下了脱贫致富的承诺,也下定决心,改变二厂村的落后面貌。村民患上大骨节病疑似与常年饮用不卫生的窖水有关,为了铲除病根儿,孔庆海申请到项目和资金,为村里接通了自来水。接下来,他又在村里推行旱厕改水厕工程,并为深山沟里没水、没电的130多户村民申请到政府补贴,统一重新选址和规划建房。
孔庆海:现在自来水入户,农民不再喝窖水了,住房也从窑洞变成了统一盖的新房。在城市里,人们装个抽水马桶不算稀奇事儿,在农村这可是个大事。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抽水马桶,从过去的旱厕变成了水厕,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
二厂村地形以山沟为主,多年来,村民们主要以粮食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只能是天方夜谭。为了找到适合二厂村的产业发展之路,孔庆海进行了一次次的摸索,却历经了一次次的失败。
孔庆海:我部队转业以后就到了机关,当时对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一知半解,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地脱贫致富。当时有人建议我养羊,经过一番考察论证,我决定发动村民养羊。于是我就跟咸阳市企业家申请了两万块钱赞助金,买了25只羊发给贫困户,我和村民说先给你们发些羊,羊生羊,第二年增加点儿收入。
孔庆海在村里举行了隆重的发羊仪式,让25户有身体残疾的村民一户领一只羊回家。然而,由于这些村民身患残疾,行走不便,没法外出放羊,只好就近放养,于是,羊啃食庄稼和树苗的投诉接踵而来。
孔庆海:当时村民就抱怨说,孔,残疾人走不动路,你给残疾人的羊只能放养,结果羊把麦子吃了;把它放到树林里,护林员找来了,说现在正在封山育林,羊把树都啃了要赔钱。这样一来二去,最后只好忍痛把羊给卖了。
孔庆海要做的第一个产业就这样失败了,尽管心里沮丧不已,但他没有放弃。接下来,听说长毛兔的皮毛比较值钱,他又协调来资金,发动村民养兔。
孔庆海:当时我算了一下,如果养一只兔,兔皮能卖80块钱,兔肉还能卖20块钱,于是我又协调来资金15万元,打算动员村民养长毛兔。但后来兔肉价格大跌,养兔反而赔钱,那会儿我都有些灰心丧气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孔庆海了解到,咸阳有一家多年来一直从事驴肉加工和销售的餐饮公司,在全国拥有70多家连锁店,每年对驴肉有着大量的需求,而养殖基地却建在遥远的东北。于是,在多方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他决定将养驴产业引进二厂村。
孔庆海:现在养驴是药用,驴全身都是宝,驴皮可以做阿胶,驴肉可以卖钱。我考察完就跟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汇报,部里领导又派人专门到农科院调查。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大家都说这是个好项目,于是我准备带着村民们养驴。
然而,历经了前几次失败,这一次,村民们对孔庆海提出的养驴建议顾虑重重,更不愿意把政府发放到每户的2000元产业扶贫资金拿出来买驴。
孔庆海:当时产业扶贫资金都是直接打到贫困专用账上。如果想让贫困户把这笔钱拿出来买驴,这工作开展比较困难。有人当时就说:“现在说养驴,我们的2000元你拿走了以后,怎么能立马看到收益呢?我们要看到现金,隔夜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我不能给你这笔钱。”
于是,孔庆海组织村民代表到东北养驴场实地参观。看到养一头驴竟然能顶三亩地的收益,村民们触动很大,也就打消了顾虑。当时,每头驴驹5000元,除了每户的2000元扶贫资金,还有3000元缺口,孔庆海又多方奔走,争取到残联、农业等部门的扶持资金,和村干部一起带着贫困户代表到东北买驴。
孔庆海:当时我们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才到东北,到那以后,气温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特别冷。那次我们买了170多头驴,买了驴还要往陕西运。在运输车上,那么多驴挤在一起,如果驴倒了不扶起来,驴就瘫死了。车到了服务区,我还要给驴喂水喂草,最后搞的全身都是驴粪味。长途跋涉回到村里,173头驴一头也没死。
驴养起来了,但要真正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还得形成产业链。那家从事驴肉加工和销售的公司老总李鑫平时热衷公益,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优秀企业家。他被孔庆海这份一心为民的情怀感动,将企业的养殖基地和加工企业从东北迁到二厂村,建起了以养殖、育种、屠宰加工、餐馆、连锁店为主的养驴产业链。
孔庆海:从最初170多头驴到现在2000多头,光是养驴产业,就把村里的产业壮大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通过养驴,二厂村的贫困户基本上摆脱了贫困,现在农民也高兴。
短短几年时间,全村的贫困户持续增收,实现脱贫,当初让孔庆海揪心不已的贫困户刘兴瑞,也通过养驴增加了收入,家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孔庆海:老刘通过养驴脱贫致富,现在把家里的房子也重新装修了,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有将近5万元钱的存款。用老刘自己的话说,“我现在过年都能给孙子发压岁钱了”。
2017年底,还未脱贫的崔家门村撤并到二厂村,为了使两村合并后新增的贫困户找到致富渠道,孔庆海又邀请陕西康大饲料集团来村里考察,投资2亿元建起了大型养鸡场。
孔庆海:养鸡场是从2019年开始建的,2020年正式投产,全部都是自动化作业。自动除粪、自动喂水、自动选蛋,效益也非常好。村里有30多个人在养鸡场打工,每个月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再加上每年的残疾人入股分红,这样就从根本上把贫困问题解决了。
转眼间,孔庆海在二厂村度过了整整7年的时光。这7年间,二厂村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不到2100元增长到12400元,村集体收入从零到现在的固定资产500多万元。下一步,孔庆海打算引进薰衣草种植项目,打造种植、加工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推动二厂村向着小康村目标大步迈进。
而在驻村扶贫的这7年,孔庆海承受着妻子病故和父母相继离世的痛苦,忍受着与女儿的长期别离。但为了肩负的责任,他把这些默默埋在心底,一直保持一名军人的姿态,冲锋在脱贫攻坚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