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带动下,被誉为“草原牛羊肉之都”的通辽市牛肉产业驶上了发展“快车道”。内蒙古民族大学黄牛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高树新带领团队从我区牛肉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开展了大量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目前,我国肉牛产业良种缺乏,肉牛选育技术水平、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和肉用性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肉牛生产和市场发展需求,肉牛群体资源短缺。
养牛是科尔沁地区的传统产业,通辽市历来有“中国西门塔尔牛之乡”的美称。中国西门塔尔牛是由国外引进的西门塔尔牛与我国地方优良黄牛品种杂交改良后,经选育形成的一个大型乳肉兼用型牛种,具有良好的乳、肉用性能和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是目前我国饲养规模最大的兼用型牛种。
“虽然中国西门塔尔牛具有突出的优点,但还存在着胴体优质肉块比例低、肉质较差等缺点。”高树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规模养牛必须追求良种化,才能获得较好的效益。“我们就是要综合应用育种技术及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对中国西门塔尔牛肉用群体进行选育,保持其生长速度快、泌乳量高特点的同时,重点进行提高肉质的研究,最终形成乳肉生产性能较高、遗传稳定的中国西门塔尔牛种群。”高树新告诉记者,团队与当地的一些牛业公司以及肉牛养殖加工基地联合开展了系统研究。
2008年,内蒙古民族大学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畜禽新品种选育及快繁技术研究”的子课题“中国西门塔尔牛的肉用性能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高树新带领团队着手组建肉乳兼用西门塔尔牛核心群。
团队从通辽市200多万头中国西门塔尔牛中选优,挑选出1008头优秀牛只,组建成核心群。并对核心群所有牛只的体尺、体重进行了测定,对部分牛只进行了线性鉴定。在对核心群牛只肉用性状重点选择的同时,对其泌乳性能、抗性性状和繁殖性能等也给予关注。
在种群留种和选择时,团队创新性地将常规育种技术与基因组选择结合起来,在核心群的选育提高方面,实现早期选种,缩短世代间隔,降低了成本,取得较好的选择效果。
核心群建成后,通过选育,可年向社会提供高产繁殖牛300头,年为社会提供经过后测的优质种公牛32头。
据统计,每年我国牛肉产量可达750万吨,但仍旧供不应求,“不够吃”造成的缺口有200万吨。专家预测,越往后,这个缺口会越大,未来肉牛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不仅普通牛肉供应紧缺,而且消费群体的口味比以前“刁”了,要吃品质更好、适合自己口味的牛肉,这对肉牛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我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以中国西门塔尔牛为主导的养牛业是自治区东部和北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近10年的技术研究和选育,团队创新建立了集线性模型进行遗传评估、多品种联合评定、育种规划、兼用牛线性体型评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方法于一体的高效现代兼用牛育种技术创新体系,使中国西门塔尔牛的种群肉用生产性能得到快速提高,同时加大了优质安全牛肉的市场供应量。
项目在通辽市多地实施,缓解了我区肉牛养殖业中优质、经济肉用种牛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对于满足消费市场不断增长的高档、安全的牛肉需求,肉制品与国际牛肉标准接轨,部分替代种牛活牛及其冻精、胚胎进口,加速肉牛的产业化进程,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项目形成的通辽市3个示范基地及1处优质肉牛生产示范区,辐射带动自治区东部地区生产改良肉牛40万头,引导通辽市及自治区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速肉牛的产业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中国西门塔尔牛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体系,中国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牛挤奶、育肥、饲料加工等技术体系的建立,配套技术的推广、规范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速了中国西门塔尔牛的育种和产业化进程。这些成果在我国西门塔尔牛养殖、生产企业均有广阔应用前景。
“育种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旦中断,种群就会出现退化,直接威胁养牛业、肉牛业发展,严重影响黄牛改良和我区养牛业良种化进程。对西门塔尔牛进行持续选育,才能保证种群的不断优化,让肉牛产业蓬勃发展。”高树新说。
高树新带领团队立足当地畜种产业现状,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成果转化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对中国西门塔尔牛进行了开创性工作——首次组建肉用西门塔尔牛核心群,建立并完善开放核心群育种技术体系;首次进行肉用西门塔尔青年公牛的后裔测定;首次进行大规模西门塔尔牛育肥、屠宰试验。
这些可贵的创新,培育优化了当地畜牧种群,建立了高效现代肉用牛育种技术体系,使中国西门塔尔牛种群的肉用生产性能得到快速提高,同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进行产业化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直以来,畜牧业都是内蒙古的特色优势产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区畜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核心就是要靠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新时代的呼唤,科学养殖、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由之路。加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广创新型技术,调整牲畜品种结构,通过提高牲畜个体产出提升养殖效益,方能带动畜牧业向“去库存、提品质、增效益”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