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产业“四地”,是习总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亲自为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的重大战略。海北州牢记习总殷殷嘱托,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主动融入国家及省级战略,围绕构建具有海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深化州情认识,认真落实海北行动方案,绿色有机农牧业蓬勃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复苏起势,清洁能源产业蹄疾步稳,现代服务业多点开花,产业“四地”建设全面提速,高质量发展风劲潮涌、动力十足,真正把习总对青海的科学定位、嘱托、发展厚望、激励鞭策转化为推动海北发展的生动实践。
海北拥有天然草场2763万亩、森林792万亩、耕地87万亩,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森林、富饶的土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海北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的重要支撑,更是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海北州充分发挥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着力优化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全面实施藏羊、牦牛、青稞、油菜、饲草“五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推进畜牧业生态改造、畜种改良、草畜联动、特色引领、龙头带动、加工转化、规范提升、品牌打造、科技支撑及平台保障“十大”工程,绿色有机品牌引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被确定为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辐射带动州,祁连县被确定为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县,在阔步向前的上,交出了崭新的绿色答卷。
夯实基础是保障。精准配置资源要素,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近30亿元,加强农牧区水、电、路、棚等基础建设,全面推进县乡饲料厂、活畜交易市场、屠宰场、冷库冷链、有机肥厂、青稞油菜加工厂、羊毛皮革加工厂及良种繁育供种基地等“八个一”生态畜牧业配套工程,大力推广和引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全州农牧业设施化比重达99%以上,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累计完成草场围栏封育建设400万亩,黑土滩综合治理17.5万亩,鼠虫害防治1046万亩,退化草地禁牧面积1180万亩,2398万亩草地实施草畜平衡,天然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68.95%,草原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龙头带动是引擎。坚持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阵地,从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精准发力,大力培育绿色有机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万千藏羊牦牛”基地,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园、企、社、网、游”多种合作共融模式,积极发展西门塔尔牛、冷水鱼、香菇、蕨麻、草原生态鸡等特色产业,培育农牧业专业合作399家,家庭农牧场365家,规模化养殖场99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家,建成万只藏羊、万头牦牛养殖基地各1处,千头(只)以上规模养殖基地34处。2022年,全州牛羊存栏496.78万头只,出栏量在全省比重达16.1%,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万元,位居全省前列。
品牌培育是路径。注重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州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完成海北州“特色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农牧业“五大主导产业”良种化程度达80%,先后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了57%。着力打造“祁连山下好牧场”“碧波荡漾青海湖”绿色有机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健全“三品一标”发展体系,全州1770万亩天然草原、136万头只藏羊牦牛通过有机认证,开发特色农畜产品200余种,认证有机产品41个,绿色产品47个,地理标志14个,拥有青海省著名商标11个、海北州知名商标96个,实现主导农畜产品品牌创建全覆盖。
海北之美,美在生态。生态是海北的根本,更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基石。海北面朝青海湖、背靠祁连山,生态资源富集、自然风光绝美、文化积淀深厚,境内湿地、沙漠、草原、雪山、林海、峡谷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聚集,大自然的馈赠造就了雄奇壮丽的海北风光。这片土地孕育传承了“两弹一星”精神,留下了红西路军征战的足迹,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也是全省重要的红色研学基地,辉煌灿烂的历史铸就了独特多彩的海北文化。近年来,海北州主动顺应全国全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以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两个重点,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核心景点景区提标升级,打造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核心品牌,“梦幻海北”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生态底蕴不断显现。海北是湟水河、黑河、大通河、石羊河、托勒河的源头地区,拥有45万公顷湿地、11920平方公里的各类自然保护地,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祁连山号称中国湿岛,青海湖近一半的水域属于海北,生态地位不言而喻。近年来,海北州坚持以“国之大者”的高度书写生态保护绿色答卷,全面启动以祁连山、青海湖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地保护地示范州建设,生态法庭、森林资源网格管理、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工作在全省先行先试,普氏原羚、雪豹、荒漠猫等旗舰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被誉为“普氏原羚之乡”,祁连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一体保护,推进祁连山南麓海北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全州139宗矿山、232处图斑整治全面完成,121宗矿业权退出,森林覆盖率达17.75%,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三,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成为海北的优势和骄傲。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坚持景区为本、文化为魂、项目为重、配套为基、宣传为要,探索走文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文化品质得到彰显,旅游发展提速增效,已初步形成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为统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民俗风情体验区等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颁布实施全省首部《全域旅游促进条例》,祁连县、刚察县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开展“123”A级景区创建,大力发展“露营”产业,环湖北岸6处特许经营点建成运营。全州有文物和古城遗址达133处,青海湖祭海、回族宴席曲、华热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民俗文化、生态采摘、康体养生、花海体验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异军突起,“梦幻海北”“金色门源”“天境祁连”“河清海晏”“藏城刚察”文化旅游品牌效益持续扩大。目前已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11家,其中5A级2家,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1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9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01家,星级旅游饭店32家。
红色研学厚积薄发。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牵引,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色研学基地,颁布实施《海北藏族自治州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管理条例》,投资2.82亿元实施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和利用工程,全州30个红色文物保护点项目实施实现全覆盖。着力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全面推进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建设,原子城纪念馆“盛装亮相”,原子城纪念园缅怀厅建成开放,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先后100期3000余名党员干部开展缅怀仪式,“‘梦幻海北’红色文化体验之旅”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金银滩草原入选“中国红色草原”,海北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聚焦擦亮“中国原子城”红色研学海北标识,在全国各地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380余场,编排舞剧《那时,金银花开》在省会西宁成功首演,创新推出“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网络直播活动,700多万网友接受“两弹一星”精神洗礼。
海北属于高原亚干旱气候,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m以上,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年直接使用太阳能在 250 天以上。境内有河流140余条,年径流量69.2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11.2万千瓦,每年向下游输送源头活水43.82亿立方,被誉为“西部小水塔”。如何把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近年来,海北州依靠新发展理念的引航指路,聚焦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的原则,确立打造全省第三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目标,着力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瓶颈”,扎实做好水、风、光三篇文章,清洁能源“风光无限”,焕发勃勃生机。
科学谋划布局。按照统筹规划、生态优先、集散并举、有效利用的原则,合力布局清洁能源产业,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火电、抽水蓄能四条产业链为重点,谋划建设五个光伏园区、三个风电基地、两条电网基站及外送通道,逐步构建起“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供给体系。截止目前,已建成111万千瓦,其中,36座水电站发电35.25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1.7%,火电装机27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24.27%,光伏28.3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25.49%,风电20.5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8.54%。获批在建320万千瓦,谋划建设575万千瓦。“十四五”以来,累计消纳新能源电量18.87亿千瓦时,为迈向高质量发展铸就了稳中求进的坚实阶梯。
强化项目带动。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加大清洁能源项目的争取力度,深化中广核等央企的合作共赢,清洁能源产业正加速成长为海北产业“四地”建设新的“破局点”。“十四五”以来,海北州累计实施清洁能源项目6个,完成投资15.28亿元。刚察县扎苏合光伏园区建成并网发电,四县全部列入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大唐49.5兆瓦集中式风电项目、15兆瓦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中广核100兆瓦集中式风电项目、2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青海天锋能源2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全部相继完工并网。同时,总投资56亿元的刚察320万千瓦“源网菏储”一体化项目一期120万千瓦工程建设已建成并网5万千瓦,祁连155兆瓦“采矿深陷区+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祁连中铝源网荷储、八宝330KV变电站、野马嘴400兆瓦光伏产业园、吉隆口新能源光储基地等项目稳步推进。
增进民生福祉。探索推进“光伏+扶贫”多赢模式,建成5座村级光伏电站扶贫项目实现并网,拓宽了农牧增收渠道,提升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新增变电容量129.38兆伏安,新增供电线个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81个村通了动力电,海北全域实现大电网覆盖。因地制宜推广电能替代、热电联产、空气能等清洁供暖技术,实施农牧区太阳能暖房、粘贴保温墙、电热炕等清洁取暖项目,加快供热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海晏县天然气利用工程建成投用,推进供热老旧管网节能改造和农牧区“屋面光伏”、“煤改电”工程,让清洁能源发展红利惠及全州各族群众,实现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双提升”。
近年来,海北州始终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围绕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区,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会培产业、电商经济,城际物流、城乡快递、同城外卖等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养老、育幼、家政、物业、金融、网络信息等服务业提档升级。截止2022年底,海北州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2.63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66.6%,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主动力。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83.8%,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优化营商环境。制定《海北藏族自治州“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稳经济大盘55条、助企暖企惠企48条政策措施、招商引资29条激励措施和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20条措施,全面落实财政、金融、土地、用工、税收服务等方面扶持政策,全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101项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办理”,开办市场主体“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一次申请”“3日办结”。目前,全州各类企业和个体经营户4313户,限上企业22家。2022年,全州企业税收达到5.89亿元,占全州税收总额的88.44%。
强化硬件支撑。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规划布局,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厕所”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