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锚定建设牛业强国目标,振兴牛产业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经中国畜牧业协会与通辽市人民政府共同商议,拟于2024年下半年(具体会议时间另行通知)在内蒙古通辽市召开第十七届牛业发展大会。敬请期待!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全市辖8个旗县市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5.9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7万,其中蒙古族人口132万,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通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的西辽河文明核心区域,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享有“中国民族曲艺之乡”“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版画艺术之乡”等美誉,大家非常熟悉的《敖包相会》这首歌,就是从这里唱响大江南北。
通辽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内蒙古距离海港最近的城市,从通辽坐高铁,一个半小时到沈阳、四个小时到北京;南北两座机场通航20多个大中城市,乘飞机到北京仅需一个半小时。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黄金肉牛养殖带”,耕地总面积3200万亩,粮食产量189亿斤,稳居内蒙古首位;肉牛饲养量超520万头,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是内蒙古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
通辽天辽地阔、山川秀美,集自然风光、城市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于一体,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重点培育了玉米生物科技、铝镍硅基新材料、现代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现代中(蒙)医药、文化旅游等9条产业链,现代化通辽建设物质基础不断夯实。狠抓营商广开大门,倾力招商深化合作,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达辽阔、近悦远来”的城市形象日益提升,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近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总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统筹建设肉牛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饲草料保障、屠宰加工、交易流通、品牌建设、质量安全、科技服务八大体系,举全市之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形成了种养加深度协同、产供销有机衔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肉牛种质资源、品种改良、养殖规模、品牌价值、服务体系等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被国家认定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
通辽市坚持把种源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工程,一手抓肉牛改良,一手抓新品种培育,整合优质种业资源,建立联合育种机制,建设国家级种源高地,保持肉牛制种供种全国领先地位。70多年来,通辽市始终坚持西门塔尔牛改良方向不动摇,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培育出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目前,全市拥有科尔沁肉牛种业、高林屯种畜繁育中心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京缘公司国家级种公牛站,年供种能力、冻精产量、胚胎生产分别达到300头、300万支和5000枚以上,育种效率和供种能力逐年提升,形成制种、供种一体,生产、科研兼备的现代化种业集团,建立健全了市旗镇村四级良种推广体系,冷配改良实现市域范围全覆盖。在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基因选择指数和肉牛选择指数育种值评估中,全国排名前100名的种公牛通辽市分别占47头和18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通辽市始终坚持富民产业发展定位,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探索出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同时,大力扶持肉牛养殖专业镇村、合作社和家庭牧场,不断提升肉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制定并推广通辽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等28项地方标准和“蒙”字标标准,引导养殖场(户)按标生产。目前,通辽市科左后旗成为全国唯一肉牛存栏量超百万的旗县,全市饲养基础母牛超万头苏木乡镇达到64个,超千头嘎查村达到604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到741个,肉牛规模养殖场达到2038家,肉牛养殖规模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多年来,通辽市坚持“种青贮、养黄牛”的发展思路,推动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并持续推进从饲草种植、收割打捆到装卸入库、进场饲喂的全过程机械化,为肉牛养殖提供坚实基础。目前,全市青贮种植面积达到520万亩以上,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饲草总储备量达到2400万吨以上。全市现有饲料生产企业61家,拥有国内最先进的饲料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可达500万吨。同时,配备高科技检测、化验仪器,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实验室,多家饲料企业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饲料产品能够满足母牛、犊牛、育成牛、育肥牛等各阶段营养需求,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在自治区名列前茅。
通辽市不断完善防疫设施先进、线上线下融合、运输配送便捷的肉牛交易体系,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牛交易集散地和国家牛储备基地、供港活牛基地,拥有科左中旗成峰、开鲁县雨田、科左后旗伊胡塔等7个肉牛交易市场,活牛年交易规模达到135万头,交易额超200亿元以上。同时,推动电子交易、直播平台交易等多元化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依托天猫、京东等电子销售平台和各大中城市贸易商场,采取线下直营+线上销售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牛交易、牛金融等“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交易流通辐射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构建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格局。
通辽市坚持项目引领、龙头带动,把招商引资和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全产业链发展的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加工企业与养殖主体建立紧密型产业联合体,与国内大型企业、商超、市场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促进前期养殖、本地育肥,就地加工、终端消费有机衔接,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目前,全市拥有科尔沁牛业、明清肉业、绿丰食品等8家规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达到120万头以上。此外,我市大力推广肉牛现代化屠宰模式,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发展精细分割,加快改变肉牛传统大件分割、酮体整包出售现状,实现了眼肉、上脑、里脊、脖肉、大小黄瓜条、腱子肉、米龙等不同品种规格的精细分割方式,优质特色牛肉产品比重逐年增加,牛肉产品附加值稳步提升。
通辽市立足资源优势、民族特色和市场需求,把提升肉牛精深加工能力作为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牛肉制品和副产品研发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科牛优选、九匠牛食品、蒙宝生物、牧人工坊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精深加工企业,深入开发熟化产品、预制食品、生物制药及皮、骨、肉、脏器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形成了冷鲜肉生产、熟食品加工、预制菜研发、副产品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同时,大力发展牛肉干等即食性、文旅型商品,培育了罕山、广发草原等众多加工企业,年加工牛肉干2.5万吨、产值超50亿元。牛肉及深加工产品畅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喜爱。
通辽市不断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市旗镇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技术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日常养殖、屠宰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牛肉产品实现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持续加强“两品一标”认证管理,加大区域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对牛肉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施全流程监测,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
通辽市深入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坚持打草原牌、走绿色路,加大通辽肉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力度,肉牛产业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比例逐年增加。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类宣传媒介,加大“通辽肉牛”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织肉牛企业参加中国农交会、绿博会等展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科尔沁牛”已注册地理标识,“科尔沁肥牛”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识认证,“科尔沁”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牛肉产品达百件以上。“通辽肉牛”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267.8亿元,稳居全国畜产品公用品牌之首。
通辽市成立了由市委、市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年度行动方案、扶持政策等“1+4”文件,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全市肉牛产业发展方向和方法路径。扶持政策中提出了26条硬核支持措施,对产业链条关键环节有效激励、精准补贴,每年投入扶持资金4.3亿元以上,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自治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通辽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落实资金3亿元以上,对通辽市肉牛产业给予扶持。全市金融保险机构推出肉牛产业信贷产品40个以上,肉牛产业余额达到230亿元,连续5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政策性肉牛保险,为全市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