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珍珠鸡、法国朗德鹅、山东黑驴、江浙湖羊……越来越多的“外来客”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农村牧区落脚,为当地农牧民脱贫增收拓宽了路子。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大池村的一座废弃学校,原本已荒草丛生。如今,这里“咕咕咕”“嘎嘎嘎”的鸣叫声此起彼伏,甚是热闹。
入住这座废弃学校的,是村里去年引进的上千只珍珠鸡和几百只朗德鹅。大池村土地贫瘠,盐碱地多、草牧场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村民整体搬迁后,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但集体经济仍然十分薄弱。为壮大集体经济,村党支部成立了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家禽养殖场,于2019年引进珍珠鸡、朗德鹅,发展种植养殖业,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珍珠鸡原产于非洲,羽毛上有很多像珍珠一样的白色圆点,得名“珍珠鸡”。朗德鹅原产于法国朗德省,体型肥大、肉质细腻、味道独特。
大池村驻村张蕾介绍,珍珠鸡鸡苗成本5元左右,饲养周期为7个月,成本为70多元,一只鸡纯收益可达到60元,首批引进的珍珠鸡可以带来6万元的纯收入。2019年底,张蕾带着珍珠鸡和鸡蛋参加鄂尔多斯农产品展洽会,和很多经销商达成了协议,为首批珍珠鸡找到了销路,参与合作社的农户也将很快获利。今年,村里又争取到160 万元项目资金,已经投入到了产业升级改造中。
在相邻的鄂托克旗,芦花鸡养殖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重要的增收渠道。木凯淖尔村郝树怀一家,4年前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郝树怀当年购进100只芦花鸡,到2019年,他家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700只,为家里带来4万元的纯收入。郝树怀说,今年收入目标要增加1万元,明年养殖规模要达到2000只。
相比传统的牛羊养殖,养芦花鸡能更快见到效益。更让养殖户安心的是,木凯淖尔村安排了产业指导员,在喂养、防病等方面为养殖户提供专业指导,驻村工作队还会为养殖户找销路,免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在鄂托克旗包勒壕内村,人均不足300亩草场,当地传统的山羊养殖陷入困境。为优化养殖结构,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走出一条黑驴养殖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2019年8月,村里从山东德州引进受孕基础母驴36头,建起1000平方米的饲养棚圈,雇佣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舍饲圈养,与龙头企业签订了包销协议。驻村杨光将黑驴称为农牧民的“致富驴”,他说到今年年底,黑驴养殖就可以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其中收益的20%将用于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可持续利益联结发展,其余部分用于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全体村民利益分红。
“一头驴的经济价值相当于10只羊,而10只羊对草场的破坏远大于1头驴。”算经济账的同时,杨光还算了一笔生态账。下一步,村里打算继续拓展产业发展方向,逐步从一产养殖向二、三产转变,创办食品精细分割、加工、精包装等产业配套项目,带动更多农牧民就业增收。
位于黄河“几”字湾南岸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靠天养牧”曾是当地农牧要的生产方式。为保护草原生态,转变农牧民传统养殖模式,增加收入,2019年易地搬迁的希日摩仁嘎查开始探索“舍饲养殖”,从江浙地区引进湖羊,渐渐取代本地山羊。
曾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李树则,去年卖掉了所有的本地羊,今年通过扶贫购进了70只湖羊,目前已经产下120只羊羔。养了一辈子羊的李树则,很少见到过本地羊能产下双胞胎,而湖羊大多会产双胞胎,甚至三胞胎。
购买一只湖羊的价格,虽然远远高于本地羊,但李树则和其他养殖户们心里都有底。他们和湖羊养殖龙头企业签订的协议,企业可以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羔羊回收等服务,村集体通过建设养殖棚圈、储草棚、饲草料加工车间等,为养殖户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
世代生息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农牧民,在传承着祖辈积淀下来的勤奋、朴实秉性的同时,也在与时代同行的路上善于突破,适时创新,打破了传统种养殖业所面临的瓶颈,闯出了一条又一条的致富新路。农牧民观念越变越新、路越走越宽、钱包越来越鼓,成为鄂尔多斯脱贫攻坚的“声”动注解。(曹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