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垦曙光驴业2万平方米的驴舍内,感受到的是整洁干净的饲养环境。近万头繁育三粉母驴和乌头母驴或三五成群地悠闲散步,或悠然地低头啃着脚下的菌床饲料,或干脆兴奋地来个驴打滚儿……它们吃秸秆、睡在秸秆上,吃完、睡完的秸秆就变成了生物菌肥。
自2014年,万头乌驴产业落户曙光农场,通过5年的发展,药用乌驴产业渐成规模。作为“中国寒地乌驴之乡”,农场倾力打造万头药用乌驴全产业链项目,在做强做精“秸秆换肉造肥”基础上,深入推进优质驴产品下游产业,走出了一条水清粮丰驴儿肥的致富产业路。
拥有20.5万亩耕地的曙光农场,空气清新、水源清澈,化肥和农药使用较少,是“新中国最早农业标准诞生的地方”,73.2%的耕地发展旱作农业种植,是一个秸秆资源丰富的小农场。而乌驴胃肠结构以及吸收消化机能,对农作物秸秆的耐受性、适应性,较之牛、羊等食草家畜更强。农场抓住这一信息,决定做大做强龙垦曙光农场五万头药用乌驴全产业链项目,利用乌驴在饲料上对农作物秸秆的高度适应,把驴产业作为秸秆有效转化渠道和增值载体。
产业向资源靠拢,资源依靠产业增值。2014年成功引进龙垦曙光农场万头乌驴全产业链项目,秸秆回收从1万吨到3万吨。2018年,农场种植大豆3.3万亩,实现农作物收获与秸秆回收同步进行。今年春,又签订了5万亩大豆秸秆订单意向协议,每年可为农户增加收入100余万元。
难以处理的秸秆成了宝贝。秸秆养驴,过腹生肉,产生的生物肥用来还田,形成了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农场围绕乌驴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了“驴粪谷子”“驴粪水稻”等有机农作物种植。同时建设了“标准良种繁育区”“富硒产品生产区”“有机作物种植区”“畜禽饲料转化区”四大农业功能区,构建了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休闲采摘、旅游观光与康养的五大产业体系,走出了“种养加”一体化产业模式新路径。
“要想母驴产下健康的仔驴,就要让它们吃生物饲料,住生物菌床。这样做一方面成本低廉,另一方面对提高乌驴生长质量和速度很有效果,还不易生病。”龙垦曙光驴业总负责人周毅飞介绍说。
为解决秸秆饲料寄生虫多、难消化、利用率低和寒地养殖给面源、地下水等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龙垦曙光驴业采用寒地EM益生菌制备工艺技术,将不同时期的秸秆、碎粮等副产品,通过生物菌分解,把廉价的玉米秸秆转化为高营养、高附加值的优质生物饲料。采用炭和有机废物“零排放、零污染”的生物菌床,让作物秸秆和驴粪、驴尿,在EM益生菌的作用下,共同转化为有机生物肥料,攻破了高寒地区冬季畜舍取暖成本高、粪便污染严重、动物易生病等难题。
在一系列的科技支撑下,目前,龙垦曙光驴业全产业链项目已完成3.8万平方米驴舍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耐寒良种乌驴存栏16500头,其中种公驴94头,妊娠基础母驴10000头、扩繁青年母驴6406头。2018年,创造产值6500万元。6万平方米的全日光生态驴舍正在建设中,为2021年5万头乌驴存栏做好准备工作。
农场把乌驴当作“药材”养,养殖的乌驴因其体型大、肉质好、皮胶多,被誉为“黑色金子”,具有补气补虚、驱寒温补等功效,符合现代人健康养生的需求。2018年,省委省政府明确将此项目列入省重点发展项目。农场更是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质优价廉的饲料资源优势与良种优势、产能优势、科技优势相结合,力争在5年内把曙光农场“中国寒地药用乌驴”产业打造成中国驴产业的“三区一库”,即中国寒地药用乌驴良种核心区、中国北方商品寒地药用乌驴贸易集散区、中国寒地药用乌驴加工产业聚集区和寒地药用乌驴基因资源永久储备库,合力推动中国驴产业东移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