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阳光正好,当笔者来到北武当镇庙底村村民李建平家时,他正在侍弄着自家的牛。壮硕的牛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悠闲地晒着太阳。
今年51岁的李建平最引以为豪的有两件事。一是当年贩羊从内蒙买起贩到广东、福建, 40天40夜挣得30多万块钱,在村里修了一处漂亮的房子;二是两个儿子结婚花了100多万元,不仅没有欠账,还有结余。眼下父子三人一起养着192头牛,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
李建平属于二级残废。1986年因患格林巴氏综合症,3年卧床不起,后在妻子王般兰的精心照料下,病情得以好转,可痨下了一个腿脚不灵便的毛病。
虽然他是残废人,但在庙底村更是养殖大户。李建平刚开始搞养殖时是养的羊,后来换成养牛。不论是养羊还是养牛,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科学养殖,年收入比较稳定。但随着近来年退耕还林的开展和羊价的下跌,养羊的成本逐渐上升,钱没有以前好挣了,让李建平萌生了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向的想法,于是他的目光渐渐锁定在牛的身上。
经过一番对比和认真考察当前畜牧业市场。李建平对自己的草场载畜量、可用劳动力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评估,认为养牛要比养羊更合适。“现在一只羊最多能卖1000来块钱,而一头一岁牛能就卖8000元到10000元。除去成本,一头牛身上我能挣3000元到4000元,而养羊的成本与盈利基本持平。”李建平分析起来头头是道。
1994年,他下定决心,把800多只羊全部处理掉,除去日常开销、购买饲草料外,他用剩下的钱购买了12头西门达尔牛。“西门达尔牛乳肉兼备,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又耐粗放管理,对我来说最合适不过了。”就这样,李建平从“养羊大户”变成了“养牛大户”。
生产方式的大胆转变要有生产技术作为支撑,好学细心的李建平为了养好牛,积极参加县里和镇里举办的培训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积极向专家学者请教。经过不懈努力,李建平的牛群从最初的10多头牛发展到现在的192头牛。采访当天李建平卖了的11头牛还不在其中。这些收获无疑是李建平辛勤努力科学养殖的结果。
“近年来,在李建平的带领下,村里新增加了30多户养牛户。目前庙底村现有223户550口人,有牛600多头,已经达到了人均一头牛。按正常情况计算,一头牛一年纯收入3000至4000元,仅此一项村里的纯收入就达200多万了。”来自吕梁学院担任庙底村的秦龙如是说。北武当镇镇长殷海龙这样告诉笔者:“今年,镇里将紧紧抓住重庆恒都集团和深圳中苋集团和县里合作的机遇,用好、用活《方山县养牛优惠政策》,实现全镇16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养殖一头能繁母牛,扶持养殖大户和养殖企业规模养殖,发展肉牛圈舍育肥,年底牛存栏达5000头,新增圈舍面积1200平米。”
养牛越养越顺利,这让李建平信心满满:“养牛是条致富的好门路。现在的政策也越来越好了,购买牛政府还给补贴呢。今年计划10万元,新建500平方米牛棚,让牛棚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按正常繁殖,今年年底牛可达到240—250头,明春有望达到300多头。”